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5年3月27日,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被捕事件迎来戏剧性转折。小马科斯的亲姐姐、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以一份调查报告将家族内斗与国家主权危机推向高潮。这份报告不仅揭露了小马科斯政府在逮捕杜特尔特过程中的“违法操作”,更撕开了菲律宾政治的两大疮口:一是盘根错节的家族权力博弈,二是国家主权在西方干预下的脆弱性。
杜特尔特的被捕,表面是国际刑事法院(ICC)对其“反人类罪”指控的司法行动,实则是马科斯家族对政治宿敌的清算。2016年杜特尔特发起的铁腕扫毒运动,虽在基层民众中赢得支持,却因“法外处决”争议成为国际话柄。2019年,菲律宾退出《罗马规约》,明确拒绝ICC管辖权,但马科斯政府却在2025年3月突然配合ICC逮捕杜特尔特,甚至动用总统资金租用包机将其押送海牙。伊梅的调查直指这一行动的核心矛盾:菲律宾宪法规定,未经国内法院授权,不得执行外国司法指令,而马科斯政府既未获得国会批准,也未出示合法逮捕令,直接导致杜特尔特被“绑架式”转移。这种对国内法的践踏,被参议院定性为“主动放弃主权”,甚至涉嫌叛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深层的冲突,则源自菲律宾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家族主义。杜特尔特与马科斯家族的恩怨可追溯至1986年推翻老马科斯政权的“人民力量革命”,杜特尔特家族曾参与其中。2022年大选中,杜特尔特之女莎拉为争夺副总统之位,与马科斯结盟,但权力分配不均迅速引发裂痕。莎拉未获承诺的国防部长职位,马科斯家族则通过弹劾、逮捕等手段步步紧逼,试图彻底清除杜特尔特势力。然而,这场“权力的游戏”因伊梅的倒戈出现变数。作为马科斯家族成员,伊梅公开支持调查弟弟的“违宪行为”,表面是维护司法公正,实则是家族为应对政治风险采取的“两头下注”策略——若马科斯倒台,伊梅可借杜特尔特派系延续家族影响力;若杜特尔特翻案,她则成为民意中的“正义化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主权的争议与民意的沸腾,进一步放大了这场斗争的破坏力。杜特尔特的支持者多集中于棉兰老岛等经济边缘地区,其“强人领袖”形象在底层民众中仍有广泛号召力。逮捕事件触发菲律宾社会对“西方干涉”的强烈反弹,3月中旬以来,全国爆发近60场示威,达沃市3万人游行要求释放杜特尔特,海外支持者更赴海牙声援。民族主义情绪与反殖民记忆交织,使马科斯政府的“亲美”立场成为众矢之的。而ICC的介入,恰为这种情绪提供了燃料——即便杜特尔特案件存在争议,但通过外国法院审判本国前总统,无疑刺痛了菲律宾人的主权神经。
这场危机的走向,或将重塑菲律宾政治生态。伊梅的报告已动摇马科斯执政合法性,副总统莎拉的支持率在父亲被捕后逆势飙升,杜特尔特家族有望在5月中期选举中反扑。若参议院最终认定总统违宪,即便弹劾程序因门槛过高难以启动,马科斯的政治信誉也将崩塌。更危险的是,军方态度暗流涌动:杜特尔特任内安插的亲信仍掌握部分军权,棉兰老岛驻军已出现异动,若局势升级,不排除军事倒戈可能。国际层面,ICC迫于舆论压力推迟听证会并考虑保释,若杜特尔特提前获释,其“悲情英雄”形象将进一步激发民意,甚至逆转审判的政治意义。
菲律宾的困局,本质是家族政治与主权独立的双重迷失。家族恩怨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司法沦为权力斗争工具;而对西方干预的过度依赖,又让主权在“国际合作”名义下悄然让渡。当杜特尔特在荷兰铁窗中迎来80岁生日时,这个国家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沉溺于家族政治的轮回,还是挣脱桎梏重建法治与主权?答案或许藏在民众的呐喊与精英的抉择中,但此刻,深渊的阴影已笼罩整个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