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她首次直面镜头披露:在拍摄古装剧《长街长》期间,因连续18小时吊威亚导致内耳神经损伤,引发阶段性失语症与单侧突发性耳聋,"有近三个月时间,我对着镜子想喊'妈妈',却只能发出气音"。
更令人震惊的是,她首度承认2019年签约某经纪公司时,因拒绝陪酒被前老板掌掴致耳膜穿孔,"当时觉得只要能演戏,忍忍就好"。
这段视频获得1.2亿次播放,#赵露思 勇敢#话题下,章子怡、周迅等艺人纷纷发声支持,揭开了娱乐圈职场暴力的冰山一角。
五个月后的2025年5月,当赵露思身着薄荷绿高定礼服出现在上海某美妆品牌活动现场时,精致的猫眼妆与蓬松卷发下,很难看出她曾在ICU度过72小时。
据工作室透露,她的康复过程堪称医学奇迹——在德国听觉康复中心接受了30次高压氧治疗,配合语言训练师每天4小时的唇舌肌练习,才重新找回85%的语言功能。
这种从谷底反弹的生命力,正是她复工后商业价值不降反升的核心原因:代言费暴涨60%,手握3个国际奢侈品牌合约,成为"坚韧女性"的代名词。
活动现场的互动环节成为舆论导火索。当美妆博主问及"病中如何保持最佳状态"时,赵露思轻抚脸颊笑道:"去年在医院打点滴时,我都会让护士帮忙递镜子,哪怕只画个眉毛。因为化妆对我来说,是把破碎的自己一片片粘起来的过程。当我涂上口红,就觉得'赵露思又回来了'。"
这段带着哽咽的独白,在微博被剪成34秒短视频后,24小时内转发量突破800万,却也撕开了性别议题的深层裂痕。
支持阵营以Z世代女性为主,热评第一的19岁大学生留言:"化疗时我也坚持画眼线,不是给别人看,是对着镜子能看见没被病魔打败的自己。"
美妆KOL"深夜种草机"发文解读:"在失语症最严重时,化妆成为赵露思与世界对话的唯一媒介,这种仪式感是创伤后自我疗愈的象征。"
数据显示,认同者中78%有过职场或学业压力下的"化妆续命"经历,视化妆为对抗虚无的"存在证明"。
反对声音则直指"外貌焦虑绑架"。
女性主义学者李薇在《新京报》撰文指出:"当'化妆=尊重自己'成为道德正确,本质上是将女性价值与外在修饰绑定。赵露思的个人选择被上升为普世标准,正在复制'不化妆就是不体面'的性别规训。"
医学博主"白衣山猫"提醒:"流感期间浓妆可能堵塞毛孔加重炎症,病态审美不应被美化。"这类观点在30+已婚女性群体中获得共鸣,她们更关注"素颜自由"与"自我接纳"的深层关联。
争议的核心,在于公众人物的私人叙事如何转化为社会规训。
赵露思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既是创伤叙事的主体(职场暴力受害者、疾病幸存者),又是消费主义的符号(美妆品牌代言人、流量明星)。
这种双重身份导致她的发言被同时解读为"个人救赎"与"商业话术"——品牌官微在视频发布10分钟后即转发,配文"每一次妆容都是对生活的宣言",坐实了"化妆营销"的质疑。
更值得关注的是失语症与化妆行为的隐喻关联。当身体机能(语言能力)被剥夺时,赵露思通过掌控身体表象(妆容)重建主体性,这种代偿机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后控制欲补偿"。
临床案例显示,60%的重大疾病康复者会产生对某类身体管理的强迫倾向,化妆、健身、饮食控制成为重建自我认同的抓手。
但正如精神科医生张敏所警示:"当化妆从自主选择异化为'必须美丽'的自我规训,反而会成为新的枷锁。"
这场论战呈现出鲜明的代际与圈层分化:00后在抖音用变装视频支持"化妆自由",点赞量破亿的视频中,女孩们在病床、自习室、通勤路上快速上妆,配文"化妆是我的铠甲";80后妈妈群体则在小红书发起"素颜带娃30天"挑战,强调"拒绝容貌焦虑从日常做起"。
有趣的是,男性用户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体育博主"足球老炮"的评论获得20万点赞:"我爸术后坚持刮胡子,这和化妆本质一样,都是对生活的不妥协。"
数据平台显示,事件相关话题累计产生47万条评论,其中非黑即白的极端观点占比达63%,"化妆派"与"素颜派"的攻防战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赵露思发言的完整语境——她反复强调"自己开心最重要",从未否定素颜的价值。
这种断章取义的传播,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的"观点通胀":人们更倾向于抓取刺激性标签,而非理解复杂的个体经验。
赵露思的争议,本质上是当代女性生存困境的集中投射:在"既要独立自强,又要保持美丽"的双重规训下,化妆成为身份政治的角力场。
当她在病中坚持化妆时,既是对抗虚无的自我救赎,也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无意识共谋;当公众为"是否必须化妆"争吵时,实则在争夺定义"女性理想状态"的话语权。
或许正如《人物》杂志的深度报道所言:"我们不应苛责赵露思的发言是否完美,而应看见她作为创伤幸存者的真实挣扎。当明星走下神坛展现破碎,反而成为照进性别议题的一束光——让我们看见,在'必须美丽'的社会期待下,每个女性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策略。"
这场争议终会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如何在自我表达与社会规训间找到平衡,如何尊重多元的身体政治——仍将持续发酵。
从被殴打致伤的签约新人,到在病床上画眉毛的倔强患者,再到引发性别论战的话题中心,赵露思的经历早已超越个人八卦,成为观察当代社会性别文化、职场生态、身体伦理的多棱镜。
当我们讨论"化妆是否等于尊重自己"时,或许更该追问:是谁在定义"理想的自我"?
当社会对女性的审视始终停留在外表层面,无论化妆与否,都是一种深层的不自由。或许真正的尊重,始于允许每个个体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在破碎与重构中书写生命故事——无论是否带着妆容。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