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钓友在后台留言说:“窝子里明明有鱼,可就是不咬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大多数钓鱼人都碰到过的问题,特别是新手钓友们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困惑无比。今天的文章里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窝子里有鱼,但却不咬钩的经验和小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是钓组的搭配问题,这是导致有鱼不咬钩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鲫鱼。如果钓线太粗,那么隐蔽性就差,鲫鱼很容易察觉,从而产生警惕性,不敢靠近咬钩。面对钓组搭配不当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目标鱼种和鱼个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粗细的鱼线。钓小鱼用细线,钓大鱼用粗线。其次,认真挑选鱼钩的型号,确保与鱼的大小相匹配。
⇒⇐

当鱼进窝但是不咬钩,这说明我们的饵料和窝料是没问题的,至少味型没问题,那问题应该出在状态上。如果饵料过硬,鱼儿难以咬动;如果过于松散,入水就散开,无法保持有效的钩饵状态。另外,饵料的颜色如果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也容易引起鱼儿的警觉。在某些特定的水域和鱼种中,饵料颜色的选择能直接影响鱼儿是否咬钩。
⇒⇐

简单的说就是目标鱼更喜欢吃窝料,而对钓饵不怎么感兴趣,比如说窝料的吸引力大于钓饵时,这就会导致鱼只吃窝料而不咬钩。再就是窝料一下子打的太多,鱼都在水底吃窝料,无暇顾及鱼饵。还有就是窝料使用了浓郁的腥味型来诱鱼,而饵料却是清淡的香型,这种巨大的反差会让鱼儿感到困惑和警惕,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导致窝子里有鱼就是不咬钩
⇒⇐

由于水温、气压、溶氧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鱼儿可能从底层游向中层或者上层。特别是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春季,春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季节,水温、气压、光照等因素的频繁波动,导致鱼儿的生活习性也随之改变。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鱼层都会有所变动。当我们发现是鱼层变化导致鱼儿不咬钩时,我们可以通过浮漂的动作、鱼星的出现等迹象来判断鱼层的位置。也可以采用逐层搜索的方法,从底层开始,逐渐向上调整钓层,直到找到鱼儿所在的位置。
⇒⇐

窝子有鱼却不咬钩,大部分情况都是饵料和钓组的问题,钓鱼的精髓就在于一个“变”字,如果鱼情发生了改变,我们也要跟着变,马上做出调整,苦守只能是白白耗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