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早,北京亦庄上演了一场震撼科技圈和跑步圈的历史性大事件——人类和人形机器人首次同台竞技,一起奔跑在半程马拉松赛道上!

本次赛事共有9000多名人类跑者与20台人形机器人参赛,挑战全长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这不仅是中国首创,更是全球首次实现机器人以正式身份参赛,与人类同跑同赛。
虽然机器人和人类分属不同赛区,但路线同步、时间一致,这一幕堪称现实版“科幻大片”,一经开跑即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机器人不再是“陪跑”,这次它们是正儿八经的选手
与以往的“陪跑”表演不同,这一次,机器人是真正的“参赛者”。每台机器人都有参赛编号和成绩统计,后台由专业团队或自主系统操控,部分还具备自主判断能力。

参赛的20台机器人体型各异,最矮的只有120厘米,看起来像个小学生,而最高的达180厘米,体态接近成年男性。其中,一款名叫“幻幻”的女性机器人因为会眨眼、微笑,甚至还拥有拟人表情,迅速在现场“圈粉”,成为人类跑者争相合影的明星。
开跑即焦点:“天工”机器人一马当先冲出起点

随着发令枪响,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一台名叫“天工”的机器人冲在最前,速度超过不少人类选手。要知道,这台身高1.8米的机器人,去年刚在赛事中作为“配速员”亮相,当时时速仅6公里。
但这次,天工以12公里/小时的速度奔跑,展现出惊人的技术进步。其背后研发团队为其量身打造了轻量化结构设计和风冷散热系统,有效减轻负载、提升关节耐力。对机器人来说,能够实现“像人一样连续双足奔跑”,在工程难度上绝不亚于登月项目。
赛道难度升级:机器人要跨过的不只是技术门槛
别以为机器人跑步只是“直线前冲”。这条21公里的赛道专为测试设计,包含6个左转弯与8个右转弯,每个转弯角度都超过90度;部分坡道最大倾斜达9度,对机器人平衡能力是一次硬核挑战。
终点前,还特别设计了一段1.5公里的直线冲刺道,用于测试机器人在高速状态下的稳定性和续航表现。风、坡、路面摩擦……每一个变量都考验着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机器人也有“补给站”?没错,换电池、换选手都安排上了

由于目前机器人在续航和散热方面仍有限制,组委会为本次赛事设定了灵活规则:允许参赛队伍更换电池,或以接力形式更换机器人继续比赛。
沿途设有多个机器人专属“补给站”,为它们提供技术维护、电池更换等服务。就像人类跑者需要水站、能量胶,机器人也有它们的“能量补给”和“维修技师”,这场面颇有未来感。
这不是炫技,而是机器人技术走向实用化的重要一步
业内专家表示,这场机器人参与的马拉松,意义远超体育赛事本身。它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户外复杂环境实战测试,是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现实世界的重要节点。

从灾难救援、城市巡检,到养老服务、物流搬运……未来能自主行走甚至奔跑的机器人,将在许多领域释放巨大潜力。这次“马拉松实测”,就是它们通向落地应用的关键一步。
写在最后:下次你跑步,身边会不会是个机器人?
今天的北京,见证了历史的一刻:人类与机器人并肩奔跑,不是设想,而是现实。
也许未来,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在健身房、在日常通勤路上,我们将越来越常见这些“新型同伴”。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将从辅助走向协作,甚至共同竞技。
今天机器人能跑完半马,明天它们还能做到什么?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