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这支部队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想想他们当初是怎么崛起的,又是怎么没落的,真是令人唏嘘。
那会儿辽东可真是个火药桶,后金军队像饿狼一样盯着明朝的地盘,随时准备扑上来。明朝朝廷里的大臣们可愁坏了,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对策。有人说要加强防御,有人说要主动出击,吵得不可开交。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这几个能臣异想天开,说要组建一支新军。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用辽东的人守辽东的地,让辽东的土地养活辽东的士兵。这个主意一出,立马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于是乎,他们开始在辽东挑选身强力壮的汉人,组建了这支后来名震天下的关宁铁骑。这些士兵可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辽东本地人,对后金军队恨之入骨。你想啊,自己的家园被蹂躏,亲人被杀害,换谁能咽得下这口气?所以这些人参军后个个都是一副要拼命的架势。
朝廷也是下了血本,给关宁铁骑配备了最好的装备。他们穿着坚固的铠甲,骑着膘肥体壮的战马,最厉害的是手里那把三眼火铳。这火铳可不是一般的厉害,三个枪管并排在一起,一次能打出三发子弹,50米之内能把敌人的重甲都给打穿。要是子弹打光了,这火铳还能当棍子用,真是一物多用。
关宁铁骑的将领们也是一群狠角色。赵率教、祖大寿、吴襄这些人都是从小在辽东长大的,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他们带兵打仗不按常理出牌,经常能打得后金军队措手不及。这帮人可真是明朝的福将啊,要不是有他们,后金军队早就长驱直入,打到北京城下了。
说起关宁铁骑最出名的战役,那就非宁远之战莫属了。那是1626年的事儿,努尔哈赤带着十万大军来攻打宁远城。当时守城的只有袁崇焕带领的一万多人,其中就包括关宁铁骑。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袁崇焕一点都不慌,他知道自己手里有关宁铁骑这张王牌。
战斗一开始,后金军队就像潮水一样涌向城墙。但是他们没想到,城墙上架着的红衣大炮威力这么大。炮弹呼啸而出,在后金军队中炸开了花,把他们炸得人仰马翻。努尔哈赤站在后面指挥,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他附近,把他给炸伤了。
这下可好,后金军队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关宁铁骑抓住机会,从城门里杀了出来。他们骑着战马,挥舞着三眼火铳,在后金军队中横冲直撞。那场面,简直就像是一群猛虎冲进了羊群。后金军队哪见过这阵仗,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退了。
这一仗打下来,关宁铁骑的名声可就响亮了。大家都说,有了这支铁军,后金军队再也不敢小觑明朝了。袁崇焕更是成了大英雄,朝廷上下都对他赞不绝口。但是谁能想到,这位英雄最后会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呢?
努尔哈赤死后,他儿子皇太极继位。这小子可比他爹狡猾多了,知道宁远城不好打,就把主意打到了锦州。1627年,皇太极亲自带兵来攻打锦州。守将赵率教可不是好惹的,他带着关宁铁骑死守城池,愣是没让皇太极得逞。
皇太极气不过,又去打宁远。这回轮到袁崇焕和祖大寿、满桂带兵迎战了。他们学乖了,不光守城,还主动出击。关宁铁骑的骑兵在野外和后金军展开了一场大混战。你别看明军平时以守为主,这次可是豁出去了。关宁铁骑的骑术和火器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后金军打得晕头转向。
皇太极哪里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进攻计划会被打得粉碎。他看着自己的军队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最后没办法,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回盛京去了。这一仗,可真是给关宁铁骑长了脸。从此以后,只要提到关宁铁骑,后金军队就心有余悸。
关宁铁骑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战,要数崇祯二年在北京城外的那场恶战了。那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直接杀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马带着关宁铁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他们在广渠门外和清军狭路相逢,双方二话不说就干了起来。
这仗打得可真叫一个惨烈。关宁铁骑虽然人少,但个个都是悍将。他们顶着清军的箭雨冲锋,用手中的三眼火铳给敌人迎头痛击。清军人多势众,一波接一波地往上冲。关宁铁骑就像一堵铜墙铁壁,死死地挡在北京城前。从早上打到晚上,整整八个小时,双方都杀红了眼。
最后,清军实在是打不动了,只能悻悻而归。关宁铁骑虽然赢了,但也是伤亡惨重。袁崇焕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将士们,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他们保住了北京城,但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一仗打完,朝廷上下都对关宁铁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谁又能想到,这支英勇的军队最后会走向何方呢?
关宁铁骑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内部却并不太平。那些将领们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却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祖大寿、吴三桂、吴襄这些人,每个都想当老大,都想在辽东地区占据最大的地盘。他们为了争夺资源,没少使绊子。
有一次在大凌河之战中,辽东巡抚丘禾嘉带着吴襄、宋伟的六千人马去增援。按理说这么多人马应该能打个漂亮仗,但结果却是一败涂地。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几个将领互相看不顺眼,在战场上各自为政,结果被后金军各个击破。这下可好,不光丢了大凌河,还让关宁铁骑的名声受损。
这种内讧不光是在将领之间,就连士兵和将领之间也是矛盾重重。那些当兵的大多是辽东本地人,他们参军就是为了保护家园,守护亲人。但是有些将领却只顾着自己发财,把军饷都揣进了自己腰包。士兵们饿着肚子打仗,能不心寒吗?
更过分的是,有些将领为了保存实力,在战场上就把士兵当炮灰。你说这些士兵能不寒心吗?慢慢地,士兵们对将领的信任就崩塌了,对明朝的忠诚也开始动摇。这种情况下,关宁铁骑还能保持战斗力才怪呢。
皇太极可不是省油的灯,他看出了关宁铁骑内部的问题,就开始想办法瓦解这支劲旅。他采取的策略很简单,就是招降。对那些投降的明朝将领,他不吝赏赐,给高官,给厚禄,还特别信任。这一招还真管用,不少关宁铁骑的将领都动心了。
最典型的就是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被围困,粮草用尽,眼看就要完蛋了。这时候皇太极派人来招降,许诺给他高官厚禄。祖大寿一想,反正也是死路一条,不如投降试试。没想到皇太极还真说到做到,不但没有为难他,反而封他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待遇比在明朝还要好。
祖大寿的投降可是在关宁铁骑里炸开了锅。大家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在打鼓。要知道祖大寿可是关宁铁骑的元老级人物,连他都投降了,那我们还坚持个什么劲儿啊?从那以后,关宁铁骑里就有了不少人开始动摇,对明朝的忠诚也越来越淡薄了。
关宁铁骑最后崩溃的导火索,就是袁崇焕的死。袁崇焕可以说是关宁铁骑的灵魂人物,是他一手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了明朝的王牌军。但是好景不长,崇祯皇帝听信谗言,以为袁崇焕和后金有勾结,就把他抓了起来。
1630年,袁崇焕通敌叛国死。这个消息传到关宁铁骑那里,简直就像是晴天霹雳。大家伙儿都傻了眼,心想连袁崇焕这样的大功臣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那我们这些小兵小将还有什么指望?
从那以后,关宁铁骑的士气就一落千丈。将士们看着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滥杀忠良,心里都凉了半截。大家开始怀疑,为这样的朝廷卖命到底值不值得。有些人甚至开始考虑,是不是该学学祖大寿,投靠后金算了。
袁崇焕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关宁铁骑的悲剧。它标志着这支曾经威震天下的劲旅,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以后,关宁铁骑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同仇敌忾、誓死效忠的精神了。
到了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事情有了大转折。李自成带着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这下可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吴三桂正带着关宁铁骑驻守山海关呢,突然发现自己腹背受敌,前有李自成,后有清军。
李自成派人来劝降吴三桂,说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吴三桂心里正犹豫着呢,突然听说自己老爹吴襄被李自成的人给拷打了,心上人陈圆圆还被李自成的手下给霸占了。这下可把吴三桂给惹毛了,他二话不说,就决定投靠清军。
吴三桂一转身,就把山海关的大门给打开了,放清军入关。然后他带着关宁铁骑,和清军一起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那儿,把李自成的军队给打得落花流水。从那以后,关宁铁骑就彻底倒向了清朝,成了清军手下的一支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