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的"黑豹行动",31名特战队员仅6人幸存,后来这6人过得如何?

盖说社会 2025-02-14 13:38:56

1987年1月,越南河内广播电台称,当月7日,中国军队向越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团级规模进攻。

而美联社,也相应的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越南军队在边境地区,挫败了中方的三次进攻,打死打伤了近500名中国军人。

也正是这次战斗,在中国军方口中,被称为了“黑豹行动”。

只不过战斗规模和伤亡人数,却是和越美双方的说法,大相径庭。

那么,真实的“黑豹行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而我们惨胜归来的士兵,如今又过的咋样呢?

“黑豹行动”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越南在结束抗美战争,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后,野心那是急剧的膨胀。

不仅战略上,将中国视为“头号敌人”,还在中越边境地区,各种制造事端。

1979年2月,中国被迫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随后在短短一个月内,中国军队给予了越南沉重打击。

然而,越南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继续向着中越边境增兵,并大肆修筑军事工事。

而地势险要的167高地,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越军占据此地后,不仅仅是修筑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更是部署了密集的火力点。

这其中就包括了,轻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等武器。

甚至某些地方,还配备了远程大炮,其炮火范围都可以覆盖到,中国的边境城市。

两山轮战期间,中国军队也曾多次试图夺回167高地,但都因越军的顽强抵抗和猛烈反击,而最终未能成功。

直到1986年,兰州军区奉命接手,中越边境的防御任务。

军区领导在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后,研判中越边境多为高地山林,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展开,而小规模突击队模式的军事进攻,则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于是,军区决定组建一支精锐的突击队,然后出其不意地夺取167高地,并彻底拔掉这颗,威胁中国边境安全的“钉子”。

而这个行动的代号,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黑豹行动”。

行动的前期筹备

之所以,代号为黑豹,还是军区首长的意思。“黑”意指黑夜突袭行动,“豹”则是动作敏捷狠厉。

计划一旦提出后,很快就落实了下去。而具体执行任务的人选,则落到了兰州军区47军139 师417团头上。

这个团的前身,其实是抗战时期八路军120师的一部,素来就有着“夜老虎团”的威名。

团领导接到上级任务后,当即依托2营4连为核心骨干,并在全团范围内,海选出了88名特战队员。

为了能让突击队员们更好地适应,对越作战的环境和特点,团领导特地安排他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高强度特种集训。

而集训内容就包括了,山地丛林作战技巧、潜伏侦察、爆破技术、战术配合等。

目的也是希望手下的士兵,能够在复杂地形的作战环境下,尽可能提高生存率和任务成功率。

很快时间来到了,1987年1月7日凌晨,88名特战队员,分成两个梯队,相继向着目标地出发。

而“黑豹行动”第一梯队的31名敢死队员,则是在队长郭继额的带领下,借助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无声地潜行到了,167高地附近,然后静默等待着总攻的号令。

只不过,等待的时光漫长而煎熬,山林中弥漫着潮湿和闷热的气息。并且,地上蚊虫肆虐,毒蛇横行。

这群战士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任由蚊虫叮咬,却没有一个人发出丝毫声响。

原本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执行,可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血色黎明:激战167高地

就在距离总攻时间,不到半小时的时候,越军突然对着高地前方的山林,进行了无差别的炮火覆盖。

刹那间,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他们所埋伏的山林,瞬间就被火光和硝烟所笼罩。

一时间,腰粗的树木被当场炸得粉碎,泥土和石块更是四处飞溅。

31人中的战士郗文华,直接躲避不及,被炮弹炸穿了身体,当场壮烈牺牲;而董永安和李秋平也被炮弹的弹片击中,然后身受重伤,倒在了血泊之中。

由于距离敌人实在是太近,哪怕是董永安和李秋平身负重伤,却也不敢发出一丝声响,只能强忍着剧痛,紧紧咬住牙关,任由鲜血从伤口中,不断涌出。

其周边的战友见状心急如焚,一度想要冲过去,帮他们包扎伤口。

可此时,炮火点燃了整个山林,火光也照亮了整个夜空。在这种火光的映照下,哪怕是一丁点的人影闪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小队的行踪暴露。

于是乎,两名受伤的战士,用微弱的手势和坚定的眼神,告诉战友们不要过来。

就这样,战友们眼看着受伤的战友,却只能含着泪水,继续隐蔽在原地,等待着总攻的发起。

好在万幸的是,这次的炮火袭击,只是越南方面的一次炮火侦查,并非他们真正发现了,我军的潜伏部队。

在经过漫长的煎熬后,时间终于来到了清晨7点。我军后方阵地上的300余门火炮,在一声令下,齐声发出了怒吼,朝着越南所在的167阵地,愤怒地倾泻着海量炮弹。

而前沿潜伏的敢死队员们,也是随着炮弹的倾落一跃而起,紧紧握着武器,迅猛的冲锋起来。

只不过,此时此刻,强忍身上十几处伤口剧痛的董永安,却早已因为流血过多,而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至于被炸断双腿的李秋平,却是依然没有放弃,反而义无反顾地端起枪,用手支撑着身体,爬行着向着敌人冲去。

就这么的,直到爬了六七十米后,他才壮烈牺牲。

随后,敢死队员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阵地争夺。

这期间,越军凭借着众多坚固的堡垒和密集的火力点,始终负隅顽抗。

从而使得每一个战斗工事的拔除和争夺,都显得异常艰难,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战士马占福和班长李国胜,在炸毁一个暗堡时,两人一左一右,相互配合,小心翼翼地包抄成功,然后迅速将炸药包塞进了暗堡内。

然而,两人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另一边的暗堡,又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马占福毫不犹豫,立即端起炸药包,再次朝着敌人的暗堡冲了上去。

他不顾敌人的火力,迅速靠近暗堡,果断将炸药包投了进去。

可就在这时,敌人却将炸药包给又扔了出来。

眼见情况万分危急,马占福没有丝毫犹豫,他一咬牙,再次把炸药包投了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堵住了射击口。

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而这些战友的牺牲,也让黑豹敢死队队员们,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力量。

那一刻,他们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誓死夺取167 高地。

经过一番激战,越南士兵在黑豹敢死队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

最终,中国军人成功夺取了,167高地的主峰,并将鲜艳的军旗,高高地插在了越南阵地上。

事后统计,“黑豹行动”的战斗过程极其惨烈,整个黑豹敢死队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后撤出战场时,参战的88人里,只有8人还能够自行撤离战场。

而第一梯队的队员们,更是在战斗结束后,仅有6人幸存。

只不过,这些英雄在这场战斗中,既经历了生死考验,也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无论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6位幸存者的不同轨迹

“黑豹行动”结束后,整个突击队都获得了崇高的荣誉,所有参战队员被授予,一等功和二等功,而他们所在的4连,更是被授予了,“英雄四连”的光荣称号。

然而,对于那6名从血与火中,幸存下来的第一梯队队员来说,战争的伤痛却如影随形,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也成为了他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一段时间后,这6名幸存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退伍复员,他们回到了家乡,重新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而国家为了照顾他们,也是分别给予了妥善的安置。

队长郭继额,回到家乡后,在当地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默默地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他始终无法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常常独自一人来到烈士陵园,静静地坐在战友们的墓前,回忆着曾经一起战斗的日子。

并且,他会定期去看望烈士家属,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而战士马治军,则凭借着在军队中培养的果敢和坚毅,以及敏锐的商业头脑,投身到了商海。

后来,他也成为了陕西榆林一名响当当的企业家,如今也算是身价过亿。

李国胜在退伍后,选择在当地一家摄影店,做起了业务员。

他喜欢摄影,用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他这让他感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摄影的热爱,他成为了一名不错的摄影师。

至于都延成,则是退伍后,成为了一名巡警。

这6名幸存者,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都没有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

他们每年都会相聚在一起,然后前往西安烈士陵园,看望那些永远沉睡在那里的战友。

他们会在烈士墓前,整齐地排列成一排,由队长郭继额点名。

当念到尚在的人的名字时,对应的人会大声喊“到”;而念到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名字时,大家则会异口同声地大声喊“到”。

那一声声坚定的“到”,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支英勇无畏的黑豹突击队。

后记

“黑豹行动”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它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老兵只要不被遗忘,就永远不死。

致敬经历过战火的所有老兵!

参考资料

凤凰卫视,炼狱之战——老山作战纪实

0 阅读:62

盖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