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故漢上九州軍民萬戶髙秫墓誌銘并序
漢上九州軍民萬戶档案
《大元故汉上九州军民万户高公墓志铭》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墓志主人为高秫(文中“林”为“秫”之误),史书无传。其生平大致如下:




- 籍贯与封职:京兆高陆人,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生,生前受封为蒙元汉上九州军民万户,配金虎符。
- 军事活动:曾参加蒙元攻陷兴元(今陕西汉中)、成都的战斗;后随蒙元将领塔海在川中多处作战,参与钓鱼城战役的外围战斗;钓鱼城大战失败后,在川西参与对宋作战。
- 卒年与影响:至元三年(1266年)卒于安西府。该墓志内容丰富了蒙元初年关于汉人万户的史料,涉及蒙宋在四川的多次战役,为研究蒙元与南宋在四川的战争提供了新资料。
元太宗
元太宗是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年—1241年),成吉思汗第三子,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1229年继位后,在统治疆域内推行汉化,置十路征收课税使,行丁税、地税法;联宋灭金(1234年),并于1235年召蒙古宗王议定分兵西征中亚、欧洲,东侵高丽,南攻南宋。在位期间采用“汉法”,立朝仪,建中书省,确定赋税,建立驿站,命路府州县置达鲁花赤,以探马赤军分镇中原,设官分掌军民诸事,对草原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1241年十一月病逝。
元世祖
元世祖是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大蒙古国第五任大汗,元朝开国皇帝。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完成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统一。他定鼎大都(今北京),全面规划城池宫殿,使北京成为全国首都及国际化大都市;建立别具特色的帝师制度,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位期间对周围国家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国内实行民族压迫的四等级制。他既是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也是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统治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公諱林,京兆之髙陸人也。上世譜逸無從,可稽祖諱敬,考諱讓,皆隱德弗耀。公自齠齔不凡,及長,美髯白晳,身長七尺有竒,膂力絕人,善騎射。

癸巳,避兵河南。乙未,率衆歸我聖元。為闊出太子所知,令撫集漢上、兗州之衆,尋募壯士,得數十人,與戎帥塔海公提軍西討,取興元、扶利路,徑搗成都,所向披靡,屢奏膚功。

太宗寵錫高林金虎符,署公為千夫長。時有歸甿太尉者,為宋豪酋,为高所擒,以獻。
世祖嘉其勲績,擢授漢上九州軍民萬戶,佩以金虎符。
戊午,率麾下驍勇渡江,下羊山、馬瑙等四十八寨,招誘殘民,戶以千計,
中統建元,败宋制置余玠于瀘州,威名大振,以久在軍中,憂勞成疾,遂謝事于朝,俾其次子哇哥襲職。扶病還長安,至元丙寅十一月八日,終于私第,正寢享年六十有四。
夫人黃氏、李氏、王氏、劉氏、賈氏、柳氏,子男五人,曰定、哇哥、平、鐵哥、德哥,昆季四人。
後五年,紀之閒,相次傾逝。今惟平在官,忠翊校尉、四川行中書省都鎮撫。女五人,俱適民族。
孫男十人,曰顯、被省檄,陜西蒙古軍奧魯官,曰六十,武略將軍,中正千戸,曰從禮、從義、從政、從儉、從仁、從哲、從善。從益孫女十人,俱幼。
卜以大德己亥十一月廿五日,葬于安西府咸寧縣洪固鄉韋曲里之新塋,禮也。襄事有期,平遣姪顯持狀謁文,以誌諸墓。
牢讓不可,謹摭其實而為次第之。銘曰:
於戲漢上,實維英特。結髮從軍,孔武有力。
南浮西討,威聲群雄。以酬儁功,若二紫綬,煌煌金虎。
命長萬夫,以光貴前古。世濟其美,有子有孫。
公乎何憾,瞑目九原。洪固之鄉,韋曲之里。
刻銘幽宫,以詔千祀。
彭衙潘汝劼譔并書

注释:
- 諱:古人稱謂,指死者的名。
- 齠齔(chèn chǐ):儿童换牙,指童年。
- 膂力:体力。
- 太宗:元太宗窝阔台。
- 寵錫:恩赏。
- 署:任命。
- 歸甿(méng):归民,百姓。
- 擢授:提拔任命。
- 襲職:继承官职。
- 俾:使,让。
- 昆季:兄弟。
- 適:女子出嫁。
- 檄:这里指任命文书。
- 卜:占卜,选择。
- 襄事:办理丧事。
- 牢讓:坚决辞让。
- 摭:拾取,收集。
- 於戲:同“呜呼”,感叹词。
- 酬:回报。
- 綬:丝带,这里指官印的丝带。
- 九原:指墓地、阴间。
翻译成白话:
高公名林,是京兆高陆人。祖上的谱系散失,无从查考,祖父名敬,父亲名让,都隐藏德行不显露。
公从小就不平凡,长大后,有漂亮的胡须,皮肤白皙,身高七尺多,体力超人,擅长骑马射箭。
癸巳年,为躲避战乱到河南。乙未年,率领众人归附圣元。被阔出太子知晓,命令他招抚聚集汉上、兖州的民众,不久招募壮士,得到几十人,与戎帅塔海公率军向西征讨,夺取兴元、扶利路,直捣成都,所到之处无人阻挡,多次建立显著功劳。
详细注释
- 癸巳年:此处指公元1233年(金哀宗天兴二年,元太宗窝阔台五年)。当时金朝濒临灭亡,战乱频繁,高秫为避战祸前往河南。
- 乙未年:公元1235年(元太宗窝阔台七年)。此时金朝已亡(1234年灭亡),元朝(时为蒙古汗国,“大元”国号尚未正式确立,文中“圣元”为尊称)正积极扩张,高秫于该年率众人归附。
- 阔出太子:即孛儿只斤·阔出,元太宗窝阔台第三子。窝阔台汗时期,阔出曾参与南征南宋等军事行动,在蒙古政权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 塔海公:即塔海绀卜,蒙古国著名将领。他在元太宗、元定宗、元宪宗时期多次率军征战,为蒙古政权扩张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对南宋、西夏等的军事行动中表现突出。
- 事件梳理:
- 1233年(癸巳年),高秫为躲避当时的战乱(主要是蒙金战争后期的混乱局势),前往河南地区。
- 1235年(乙未年),高秫率众人归附蒙古政权(文中称“圣元”)。阔出太子得知其归附后,命令他招抚汉水流域(汉上)及今山东兖州一带的民众,以扩充蒙古政权控制下的人口与势力。
- 高林不久后招募到数十名壮士,与塔海绀卜一同率军西征。他们夺取了兴元(今陕西汉中)、利州路(文中“扶利路”可能为“利州路”之误,治所在今四川广元)等地,进而直捣成都,军事行动颇为顺利,“所向披靡”,多次建立显著功劳,为蒙古政权在西南地区的扩张奠定了一定基础。

太宗赏赐金符,任命公为千夫长。当时有个归民太尉,是宋的豪强首领擒获,献给他人。
世祖嘉奖他的功勋,提拔任命他为汉上九州军民万户,佩戴金虎符。
漢上九州軍民萬戶档案
《大元故汉上九州军民万户高公墓志铭》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墓志主人为高秫(文中“林”为“秫”之误),史书无传。其生平大致如下:
- 籍贯与封职:京兆高陆人,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生,生前受封为蒙元汉上九州军民万户,配金虎符。
- 军事活动:曾参加蒙元攻陷兴元(今陕西汉中)、成都的战斗;后随蒙元将领塔海在川中多处作战,参与钓鱼城战役的外围战斗;钓鱼城大战失败后,在川西参与对宋作战。
- 卒年与影响:至元三年(1266年)卒于安西府。该墓志内容丰富了蒙元初年关于汉人万户的史料,涉及蒙宋在四川的多次战役,为研究蒙元与南宋在四川的战争提供了新资料。
元太宗
元太宗是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年—1241年),成吉思汗第三子,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1229年继位后,在统治疆域内推行汉化,置十路征收课税使,行丁税、地税法;联宋灭金(1234年),并于1235年召蒙古宗王议定分兵西征中亚、欧洲,东侵高丽,南攻南宋。在位期间采用“汉法”,立朝仪,建中书省,确定赋税,建立驿站,命路府州县置达鲁花赤,以探马赤军分镇中原,设官分掌军民诸事,对草原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1241年十一月病逝。
元世祖
元世祖是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大蒙古国第五任大汗,元朝开国皇帝。
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完成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统一。他定鼎大都(今北京),全面规划城池宫殿,使北京成为全国首都及国际化大都市;建立别具特色的帝师制度,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位期间对周围国家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国内实行民族压迫的四等级制。他既是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也是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统治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戊午年,率领部下勇猛之人渡江,攻下羊山、玛瑙等四十八寨,招抚诱降残民,户数用千来计算。
注释
- 戊午年:即公元1258年(南宋宝祐六年,蒙古宪宗八年)。此年,蒙哥汗分三路攻宋,高秫率军参与相关军事行动,渡江并攻下羊山、玛瑙等四十八寨,招抚残民以扩充势力,为蒙古在局部地区的军事控制奠定基础。
- 中统建元:中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一个年号,中统建元即公元1260年。
- 抓捕碉门土豪高宝四:碉门(今四川雅安天全县),高宝四为当地豪强,抓捕此人有助于蒙古稳定川西局部地区。
- 余玠(?—1253):南宋著名将领,时任四川制置使,负责四川防务。在泸州与余玠交战,反映了蒙宋在四川地区的持续争夺,高秫在此战中展现军事能力,威名大震。
- 向朝廷辞去职务,让其次子哇哥继承官职:因长期军中操劳成疾,高秫辞去汉上九州军民万户之职,由次子哇哥承袭,体现了蒙元时期部分官职的世袭特点。
- 至元丙寅十一月八日: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年号,丙寅年为公元1266年。高秫于该年十一月八日在长安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1202—1266)。
- 夫人及子嗣:夫人有黄氏、李氏等六人,儿子五人(定、哇哥、平、铁哥、德哥),“兄弟四人”或为表述误差(按五子应为五兄弟,需结合语境理解,或为部分早逝等情况)。
- 忠翊校尉:武散官名,元代武散官三十四阶,忠翊校尉为正七品下。
- 四川行中书省都镇抚:四川行中书省是元朝在四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都镇抚负责军事治安等事务,平担任此职体现家族仍受朝廷任用。
- 显:被省府檄文任命为陕西蒙古军奥鲁官。奥鲁官负责管理蒙古军户后勤、家属等事务,陕西蒙古军奥鲁官掌管陕西地区蒙古军户相关事宜。
- 六十:任武略将军(元代武散官,从五品)、中正千户(官职,掌千人队伍,负责军事戍守等)。
- 从礼、从义等:名字体现儒家思想影响,反映当时对子弟的教育期望。
- 大德己亥十一月二十五日:大德是元成宗年号,己亥年为公元1299年。选择此日将高秫葬于安西府咸宁县洪固乡韦曲里新墓地,遵循当时丧葬礼仪规范,“合于礼”体现对传统礼制的遵循。平派侄子显求写文章刻于墓,旨在铭记高秫生平功绩,彰显家族荣耀,也为后世了解其家族提供史料。
事件梳理
1258年(戊午),高秫率部渡江,攻下羊山、玛瑙等四十八寨,招抚残民。1260年(中统建元),参与抓捕碉门土豪高宝四,与南宋余玠在泸州交战。后因疾辞任,次子哇哥袭职。1266年(至元丙寅),高秫卒于长安。其后五年内,部分子嗣相继去世。至1299年(大德己亥),依礼将高秫葬于指定墓地,其孙显持状求文记墓,此时高平任职四川行中书省都镇抚,家族部分成员仍在官场,延续一定影响力。
中统建元时,在泸州与宋制置余玠交战,威名大震。因为长期在军中,忧虑劳累成疾,于是向朝廷辞去职务,让其次子哇哥继承官职。带病回到长安,至元丙寅十一月八日,在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夫人有黄氏、李氏、王氏、刘氏、贾氏、柳氏,儿子五人,叫定、哇哥、平、铁哥、德哥,兄弟四人。
五年后,期间,相继去世。如今只有平在官职,任忠翊校尉、四川行中书省都镇抚。
女儿五人,都嫁给名门望族。孙子十人,叫显,被省府檄文任命为陕西蒙古军奥鲁官;叫六十,任武略将军、中正千户;叫从礼、从义、从政、从俭、从仁、从哲、从善。从益,孙女十人,都还年幼。选择在大德己亥十一月二十五日,安葬在安西府咸宁县洪固乡韦曲里的新墓地,这是合于礼的。办理丧事有日期了,平派侄子显拿着状文来求写文章,用来记载在墓上。
坚决辞让不可以,谨慎地收集他的事迹而依次叙述。铭文说:
呜呼汉上,实在是英雄杰出。束发从军,非常勇武有力。
向南向北征讨,威名震动群雄。为酬报卓越的功劳,有紫绶金虎。
命令管辖万人,光耀超过古代。世代继承美德,有子有孙。
公还有什么遗憾,在九泉之下瞑目。洪固之乡,韦曲之里。
刻铭文在幽宫,以告千年万代。
彭衙潘汝劼撰写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