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来了!”笔者还记得那天早上醒来,手机上的热搜几乎被这个名字霸占。
朋友们在聊天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个据说能够兑现完整任务成果的通用型AI助手。
有人说它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有人则质疑这不过是一次大规模炒作。
究竟真相如何呢,我们不妨跟随这场讨论,一探究竟。
Manus发布:通用型AI智能体的独特之处三月初,国产大模型团队Monica重磅发布了他们的最新产品——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Manus。
你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通俗来说,Manus不只是提供建议和答案,还能像一个人一样完成复杂工作任务,例如筛选简历、研究房产信息、分析股票。
这就好像你雇了一个能干的小助手,能帮你打理很多琐碎的事情,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
Manus的发布视频中详细地展示了它的工作表现和应用案例。
比如,你有一包压缩好的简历文件,只需把它发给Manus,它不仅会解压,还能自动浏览简历、记录重要信息,并给出招聘建议。
这种自动化处理方式简直像个万能助手,怪不得一推出就瞬间引爆了市场。
类似ChatGPT,但有更多可能性如果你已经熟悉ChatGPT、Claude这些AI助手,可能会觉得Manus不过是另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产品。
Manus的团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用户体验。
它将复杂操作过程通过虚拟机图形界面展现出来,比如文档阅读、网页浏览、执行代码等,全部可视化,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更会让你感觉到与机器的互动更加亲切。
这是否意味着它真的能超越ChatGPT等AI助手?
答案还需时间来验证。
毕竟,Manus采用了邀请码机制,很多人还没实际使用过这个产品,只能根据官方展示和评测来判断其功能。
Manus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与表现消息一传出来,资本市场立刻做出了回应。
与Manus相关的企业股票集体飙升,汉得信息和财讯股份涨停,云从科技一度飙升11%。
网上各种热烈的讨论更是让大家对Manus充满期待,似乎迎来了中国科技股的春天。
资本市场的狂欢,背后不乏大V和媒体的推波助澜。
有人说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毕竟短时间内吸引了如此多关注并带动股票大涨,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
Manus大火之后,大量网友蜂拥至其官网页面,导致官网直接被挤宕机。
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人依然无法体验这一款AI产品,只能通过邀请码使用。
如何获取并使用Manus: 邀请码机制与热潮背后说到体验Manus,首先必须拥有一个邀请码。
目前,邀请码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有些人在二手平台上高价求购,甚至炒至近十万。
Manus团队对此解释,称目前采取邀请码机制是因为服务器容量有限,会优先保障现有用户体验。
这种“饥饿营销”的策略激发了巨大的市场反响,也引发了质疑。
事实上,邀请内测限制使得很多人无法亲身体验Manus。
这一行为被怀疑为一种营销手段,有财经博主甚至表示,Manus团队以前擅长KOL营销,似乎用老套路来炒作新产品。
分析与质疑:Manus能否超越OpenAI?
虽然许多官方案例展示了Manus的强大功能,但绝大多数评测仅分析了官方提供的例子,少有真正的用户体验。
大家纷纷表示仅靠官方宣传难以一窥其真实能力。
没有亲身使用过的产品到底多强大,仍需要更多独立评测来验证。
此外,团队创始人引起了一些疑虑。
Monica创始人肖弘频繁卖出自己创办的公司和退出股东行列,这种行为让大家怀疑其意图。
前年他创立的蝴蝶效应公司推出的AI浏览器插件Monica在海外大受欢迎,但真实的用户和盈利情况却显得有些模糊。
未来展望:Manus能否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面对各种质疑,明日科技是否能凭借Manus创造新的市场热点,其技术能力和市场表现还需进一步验证。
Manus的评测显然还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有很多功能实际上ChatGPT也能提供。
再加上复杂功能整合的挑战,很多人并不看好它能快速普及。
那么大家认为Manus能持续催化科技股行情吗?
能成为下一个deepseek吗?
整体来看,Manus确实带来了不少新鲜感,但究竟是真实力还是营销噱头,还有待更多时间和数据来回答。
结尾:我们对于新技术的尝试和期待,总是充满了热情。
Manus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想象空间,无论是工作方式的变化还是科技市场的互动。
如何评价全球第一款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
这可能是第一款让自媒体领先于技术从业者发声和评测的AI产品,留下了许多思考。
一夜之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性,这需要我们在漫长的探索中慢慢去发现。
希望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能早日看到它真正的潜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