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总负责人,他是否批准过金门战役?

历史轮 2024-08-11 21:30:45

1949年10月24日,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三野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发起金门战役,仅仅派三个团渡海出战,激战三昼夜后,最后全军覆没,数千人牺牲。

从个人层面来说,金门战役是前线军事总指挥萧锋的人生分水岭:金门战役之前是萧锋的人生上半程,他在晋察冀是聂荣臻元帅麾下猛将,参加过1365次大中小战斗,6次负重伤,可谓战功卓著;金门战役之后,他备受指责,身败名裂,再也没有受到重用,从1949年到1981年退休,担任副军级职务长达32年,这在我军非常罕见,恐怕也是创纪录的。

从宏观层面来说,金门战役在我军整个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和巨大负面影响,也给三野贴上了永远抹不去的伤疤,甚至一定程度影响了台湾问题的加速解决。

金门战役虽然只是三个团出战,但背后是实力强大的叶飞第十兵团,三个团只是先锋而已,如若顺利,接着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了。按理来说,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应该事先请示三野野司,那么,粟裕是否知情,是否批准过这次行动呢?

金门战役发起的时候,粟裕虽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总负责人,继续以前委书记主持三野工作。但同时,粟裕担任了新成立的华东局常务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十分忙碌。

再加上金门岛其实在哪个时候,不算作台湾地区所辖,我军只认为金门岛是福建及诸岛屿,粟裕早已把解放福建及诸岛屿的任务全权交给了第十兵团,因此,金门战役在当时看来,其实只是解放福建的衍生战役,并没有涉及到要解放台湾,需要上报粟裕的高度。

况且金门战役发生之前的,粟裕一直在北京参与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和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后又奉命参加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直到10月23日才返回野司驻地。

针对是否上报粟裕,萧锋也回忆说:“如果在发起进攻之前,跟粟司令通一次电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但我没有这样做。”

因此,10月24日开打的金门战役,应该是没有上报给粟裕知情的。

但笔者认为,金门战役应该是计划已久的,即使开打的时候没有上报,在拟定计划之前应该已经提前打了招呼,粟裕也应该知情了,否则也就没有后续的所谓“三不打”策略(是否真有三不打策略,目前存疑,但类似的指示应该是有的)。

因此,针对如何发起金门战役,三野野司应该是没有尽到审核监督责任,最起码在基层急躁进攻的时候,更高层的野司应该以更冷静的思维来掌控全局,进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