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858年那会儿,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他没跟上面商量,就自己跟沙俄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城里头把事儿给定了。他们签了个叫《瑷珲条约》的东西,说咱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概得有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以后就归俄国管了。
1860年的时候,清朝负责谈判的大官奕訢,跟沙俄在中国的大使伊格那提也夫,他俩在北京碰头,签了个叫《北京条约》的协议。这协议一签,咱们就把乌苏里江东边那块地,还有库页岛,外加那个冬天不结冰的海参崴港,总共大概4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都让给俄国人了。
1864年,清朝的大臣明谊和俄国的巴布科夫在塔城商量后,签了个叫《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咱们中国西北那边,巴尔喀什湖的东边、南边,还有斋桑泊那一大片地方,加起来大概44万平方公里,就给了俄国。
1881年,清朝在俄国的使臣曾纪泽,跟俄国的外交头头吉尔斯,两人坐下来签了个《中俄伊犁协议》。这协议一签,咱们就失去了塔城东北边、伊犁还有喀什噶尔西边,加起来大概7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盘。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失去了东北及西北地区总计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令人震惊的是,沙俄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未动用一兵一卒,而是凭借武力威胁、欺诈勒索等近乎零成本的外交手段,轻松完成了这一掠夺。
这段沉痛的国家往事背后,究竟藏着多少难以启齿的委屈和辛酸?接下来,咱们一起撩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好好瞧个明白。
【《瑷珲条约》:沙俄侵略中国的开端,武力讹诈的城下之盟】
沙俄对咱们中国东北那一块儿的侵占,跟中俄之间的较量,得从清朝刚开始那会儿说起。那时候,沙俄就盯上了咱们东北的地盘,一点点地想要蚕食过去。而清朝呢,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两边就这么杠上了,开始了长时间的斗争和博弈。这事儿啊,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得从清朝初期那会儿开始慢慢唠。沙俄对东北的野心,那可是明摆着的,他们一步步地想要把那块儿地变成自己的。而咱们中国呢,也一直在努力保卫自己的领土,跟沙俄斗智斗勇。所以啊,说到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占,还有中俄之间的斗争,那真的是历史悠久了,得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讲起。
俄罗斯起初只是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小小内陆国家,在欧洲的一隅,跟咱们中国隔得老远。但到了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之后,他们就动手往西伯利亚和远东那边开疆拓土了。
16世纪中期时候,俄罗斯陆续打垮了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大诺盖还有克里木这几个汗国。
1648年,也就是顺治朝第五个年头,俄国人来到了堪察加半岛,还发现了白令海峡,他们顺势把自己的地盘扩大到了太平洋。过了三年,也就是1651年,他们又一路走到了贝加尔湖,建起了伊尔库次克城,打算往远东地区移民。
沙俄好像天生就对扩张领土特别着迷,就像它侵略东欧和奥斯曼土耳其那样。在把西伯利亚这块地方搞到手后,它又把心思放到了南边,那个气候好、又富裕的中国身上。
从17世纪中期开始,沙俄的军队就频繁骚扰黑龙江地区,跟当地的中国人打得不可开交。那时候,清朝刚打进北京没多久,正忙着打内战,直到1661年才把南明的永历帝桂王朱由榔给灭掉。
1661年,康熙皇帝坐上了龙椅,可那时候的天下并不太平。朝廷里头,鳌拜一手遮天,权力大得很。南边呢,三个藩王的地盘越来越大,快赶上小朝廷了。还有台湾的郑家,老是在东南沿海那边捣乱。这样一来,清朝根本顾不上北方的事儿。但康熙是个有手段的皇帝,接下来的二十年,他先是干掉了鳌拜,又把那三个藩王给摆平了,最后还把台湾给收了回来,整个国家这才算是真正统一在了他的手里。
国内情况慢慢安稳下来后,康熙皇帝就开始关心起东北那边的事儿。那时候,沙俄已经骚扰黑龙江那边三十多年了。
大清王朝在康熙这位有勇有谋的皇帝,还有众多满洲能人的带领下,国力越来越强盛。面对沙俄的侵犯,他们果断采取了严厉手段进行反击。
从1685年到1689年,清朝的军队跟俄国的侵略军打了两场大战,地点都在雅克萨。结果俄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的头儿托尔布津也被干掉了。俄国那边,掌权的索菲亚公主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向清朝低头求和。到了1689年,两边的代表在俄国的尼布楚碰头,商量了一番后,签了个叫《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协议。
按照协议,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是从外兴安岭一直划到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在黑龙江的北面、外兴安岭的南面,还有乌苏里江的东面,这些地方全都是清朝的地盘。
《尼布楚条约》是清朝跟沙皇俄国签的第一个公平的边界协议。签了这个条约后,沙俄往东边扩张的路就被挡住了,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两个国家都相安无事。
时间一晃,就到了1840年,这一年算是咱们中国走进近代的头一年,也是咱们民族受苦受难的开始。清朝在那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没办法,只能签了个让人憋屈的《南京条约》,把香港这块地儿拱手送给了英国。
历代沙皇一直梦想着占领中国的黑龙江地区,并拿下太平洋的出海口。现在,清朝逐渐没落,这梦想好像就快要能成真了。
1849年到1853年期间,俄国的军队闯进了黑龙江下游。在东西伯利亚的头头穆拉维约夫带领下,他们占领了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还有下游地区。
那时候,清朝政府正一门心思扑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事情上,对东北那边发生的事情没怎么上心。对于当地政府报上来的情况,他们也就随便搞了点外交上的抗议,做做样子罢了。
清朝政府管得不严,加上黑龙江那边地方偏僻,人又少,俄国就趁机一点点侵占。到了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俄国在黑龙江北边已经建了35个小村子、15个军营,还迁过去了6000多人。
俄国的办法是先占领地方,然后再跟清朝谈判,硬是让清朝把东北给让出来。
没多久,好运就到了。1857年12月,英法联军的部队打下了广州,清军那边连连吃败仗。
清朝政府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穆拉维约夫瞅准机会,带着俄国的哥萨克军队一路冲到了中国瑷珲城门口。他张口就说要帮中国防着英国,但其实是想保护自己的地盘,还要求得重新沿着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线分地。
咸丰皇帝在清朝时,派了黑龙江的将军奕山去谈判。而穆拉维约夫呢,他坐着两艘带大炮的船,一路护航到了瑷珲城,跟奕山见了面。
俄罗斯那边出了个提案,说是要把他们管到黑龙江北边和乌苏里江东边那些地方。奕山呢,他就搬出《尼布楚条约》来,跟他们硬碰硬,说:“咱们条约上写得明明白白,这些地方可是咱们的,你们不能这么占去。”
商量好的规矩,这几十年来一直都没变过。要是现在按你们说的来,那肯定没法接受,不能答应。
两边都不肯让步,吵得不可开交,气氛特别紧张。接下来的几天,谈判一点进展都没有。
穆拉维约夫偷偷摸清了情况,发现清朝那边能拉出来的兵也就1000来人,而且装备特别落后,就大刀、长矛、弓箭这些老古董,哪儿能跟俄军的炮舰火枪比啊,奕山那强硬的样子,纯属装腔作势罢了。
摸清清军情况后,穆拉维约夫不再像以前那样收敛,他做了两件事。一方面,他热情邀请奕山到俄军军舰上参观,得意地展示他们新式的武器装备。另一方面,他又偷偷在夜里让俄军兵船开枪开炮,制造声响。
同时,他们采取了最后通牒的手段,硬逼着奕山在文件上签字,还吓唬他说:
跟中国人没法好好坐下来谈,要是他们不签字,那瑷珲城里的东西可都得被烧个精光!
面对俄国强大的武力压迫,奕山心里头怕得要命,最后实在扛不住了,就乖乖地签了《瑷珲条约》。
把黑龙江北边、外兴安岭南边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差不多有四个河南省那么大,割让给了俄国。另外,乌苏里江以东的地方,现在中俄两国一起管理。
《瑷珲条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不平等的协议,对中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得到了大块的土地,还有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上航行的权利。为了表彰这一功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别提拔穆拉维约夫,封他为阿穆尔斯基伯爵。
对应的情况是,咱们中国的土地主权被狠狠伤了一把。而且啊,这事儿是奕山偷偷跟人家签的条约,清廷知道了以后,朝堂里的人都惊呆了。咸丰皇帝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奕山给撤职扔大牢里了,还跟俄国人说不认这个条约。但可惜的是,没过多久,这事儿就没能如愿以偿。
【从《北京条约》到《塔城界约》:沙俄无赖勒索中国东北西北100万平方公里】
《瑷珲条约》让沙俄开始抢中国的地盘,他们占了外兴安岭后,又打起了乌苏里江以东地方的主意。
所以他们使劲鼓动英法联军往北方打,去攻打京津地区,而自己呢,却装成不偏不倚的样子,扮起“和事佬”的角色,想方设法捞取更多好处。
1860年9月份,英国和法国的军队联手打下了天津的大沽口,他们在八里桥周围把满蒙的三万八旗精兵都给打败了。这下子,他们的军队就直接冲到了京城。咸丰皇帝一看情况不妙,吓得赶紧跑到热河的避暑山庄躲了起来。
十月那会儿,英国和法国的军队打进了北京,把超级有名的圆明园抢了个精光,还说要开炮轰北京,拆掉紫禁城。
咸丰皇帝吓得不行,赶紧让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去跟对方谈判。为了快点谈拢,奕訢没办法,只能低声下气地求沙俄在中国的公使伊格那季耶夫来帮忙说和。
沙俄出面调解后,奕訢就跟英法两国签署了《北京条约》。英法两国捞到了好处,就满意地撤走了。
这就叫“刚赶走狼,虎又来了”。奕訢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伊格那季耶夫就自己找上门了。他说自己在调停中出了力,然后就递上一份中俄条约的草案,要求把乌苏里江以东的地方划给俄国。
这时候的大清朝,里面外面都是问题,太平天国那帮人还没搞定,北京城被抢得啥都不剩了。京城的八旗兵也让英法联军给打得差不多了,压根儿没那个实力跟沙俄对着干。
沙俄那时候欺负咱们清朝,咱们清朝没办法,只能被他们吓着,啥都不敢说。到了十一月份开头,咸丰皇帝就下令了,让奕訢和伊格那季耶夫两个人签了个《中俄北京条约》。
除了认可《瑷珲条约》里咱们让出去的地盘,还另外把黑龙江北边、乌苏里江东边,中俄一起管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地方给了俄国。这么一来,咱们东北那边直接没了通往日本海的出口。
同时,对于中俄两国尚未明确的新疆西部地区边界,双方达成了协议。这个边界从沙宾达巴哈的界碑开始,经过斋桑泊、特穆尔图湖,一直到浩罕这一线来划定。这个协议是为了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也就是塔城界约,以便为俄罗斯占据中国西部领土提供正式的依据。
跟东北那边人少地广、管得松不同,清朝对西北可是看得紧紧的。
从1690年那会儿,康熙皇帝亲自去打噶尔丹开始,中原的朝廷就一直在往西域那边出兵。一直到了1758年,乾隆皇帝出手摆平了准噶尔部,还有大小和卓的叛乱,新疆这才真正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新疆边境一带的哈萨克、浩罕国、巴达克山地区和爱乌罕等地的中亚部族,陆陆续续向清朝投降,并被清朝政府当成了“外部盟友”。
中国西边跟沙俄挨着的地方,主要就是沙宾达巴哈那一块,剩下的边界,大都是跟周边的那些藩属国划分的。
跟清朝那时候不一样,沙俄对咱们中国西北地区的动作,比东北那边慢多了。得等到1856年,他们在克里米亚那场仗打输了,这才开始把心思放到中亚那边去。
那时候,正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起来的时候,俄国瞅准清朝衰落、西北边防没人管的空子,一点点把中亚给掌控了,还急着往中国西北边疆扩张地盘。
他们的主要做法跟侵占东北那会儿差不多,就是靠着武力打进来,再让老百姓搬家过去占地方,这样就把巴尔喀什湖东边和南边的一大片中国地界给霸占了。后来,他们还在《北京条约》里头硬塞了条规矩,说中俄西边的边界得按他们说的来划。
在中国境内,那些被称作卡伦的地方被当作边界标志,但实际上,清军的管理范围还延伸到了卡伦之外的地方。
沙俄明显还是老一套,靠着“先占地方再提要求”的法子,直接派兵占了边境的山口和要道,摆明了事实,想给清朝政府来个下马威。
1862年,清朝那边管地界的大臣明谊,跟俄国的全权代表巴布科夫,跑到了新疆的塔城,商量起了划分中俄西边地界的事儿。
在谈判桌上,俄罗斯这边拿出了一张“国界划分图”,跟《北京条约》里写的边界条款对不上号。
清朝那时候不懂俄文和地理,就偷偷改了原本定好的边界线,还越过了俄国人自己划的分界线,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北京条约》里没写到的中国地方,都变成俄国的。
同时,咱们明确以卡伦为分界线,说“卡伦以外的地方都应归那个国家”,但俄方提出的这个蛮横要求,直接被明谊强烈地顶了回去,他还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了驳斥。
不过,俄罗斯方面还是坚持己见,说边界得按图纸来划,没多久,他们就自己停了谈判。
巴布科夫这招玩的是欲取先予,考虑到巴尔喀什湖东边和南边的地方,俄国已经牢牢控制在手里了。就算不签协议,清朝政府也没本事把这些地方抢回来。这样一来,明谊就没法回去向朝廷交差了。之后,中方好几次想重新开会谈这事儿,但都被俄国给拒了。
从1863年3月底开始,沙俄那边管西西伯利亚的大佬,派了大量军队往中国西边挺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拿下塔尔巴哈台、科布多、斋桑湖、伊犁这些关键地方。
清朝被俄军逼得没了主意,要是谈判再这么拖下去,地盘儿可得丢更多。那时候管事的议政王、军机大臣头头儿恭亲王奕訢,那叫一个愁啊,他说:
这个国家太霸道了,要是不早点解决,真怕到最后没法收拾烂摊子。
1863年9月头几天,清朝政府听了奕訢的话,跟沙俄在中国的代表说,他们同意俄国那边提的“分界线协议”。到了11月,明谊又通知了西西伯利亚的头儿,说想让俄方派人过来“谈谈换条约的事儿”。
那时候的清朝政府心里还抱着一丝侥幸,想着能多捞点好处,但俄国那边可不吃这一套,他们拿照会里有“商办”两个字说事,直接就给拒绝了,还一个劲儿地让军队往东边开拔。转眼间,到了1864年6月,俄国的军队已经悄悄摸到了新疆的中心伊犁的西北边儿上。
情况紧急,清朝政府没办法,只能低头。到了8月份,伊犁那边管事的明绪大臣,就给西西伯利亚的头头写了封信:
按照协议单子,赶紧安排使者,快点过来签订新条约。
俄罗斯那边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就点了头。到了10月头上,咱们这边的代表明谊,还有俄方的巴布科夫,两个人在塔尔巴哈台碰头,签了个《中俄西北边界条约》。明谊还在他们画的那张边界地图上,按了手印,盖了章。
到那会儿,中国西北那边,巴尔喀什湖的东面、南面,还有斋桑泊周围,总共44万平方公里的地盘,都被俄国给占了。
之后,沙俄贪心不足,想要更多地抢占土地,没多久就开始了对伊犁的侵略行动,硬逼着清朝政府改变已经定好的边界线。
【《伊犁条约》:曾纪泽熊口夺食,以牺牲七万平方公里领土为代价,夺回伊犁】
19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新疆那边一直不太平。沙俄在背后使坏,撺掇新疆的好多封建头头们跟清朝对着干,搞出了好多小政权。到了1871年,俄国瞅准机会,直接派兵把伊犁那块地方给占了。
伊犁失守后,清朝政府决定不再干等着,1875年,那时候管着陕甘地区的左宗棠,被皇帝派去当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新疆的军事行动,他要带领军队去把伊犁夺回来,打响保卫伊犁的战斗。
打了两年仗后,左宗棠把沙俄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成功拿回了吐鲁番,赢得了西征的关键一战。
1878年,清朝政府派了个大官崇厚去俄罗斯,商量把伊犁要回来的事儿。崇厚那年11月就到了圣彼得堡,开始跟俄罗斯那边聊。
崇厚是个满洲的贵族出身,当过兵部和户部的副部长,还做过直隶总督和奉天将军这些大官。到了1870年,天津那边出了教案的事儿,朝廷就派他去法国,代表国家去道歉。
不过崇厚虽然是个大官,手握大权,但他对外交一窍不通,也不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当回事。沙俄的外交大臣吉尔斯吓唬了他几回,他竟然就自己做主,跟人家签了《伊犁条约》。
伊犁城虽然回到了中国手里,但伊犁的南边和西边地盘都给了俄国。这样一来,伊犁就被俄国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了,跟座孤岛似的,处境挺难的。
条约一签,国内立马炸了锅,连平时主张和谈的奕訢都觉得这条约丢的权益太多,签了它简直是得不偿失。左宗棠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嚷道:
我现在身处伊犁,周围尽是荒凉之地,往北一两百里都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孤零零地身处这万里之外,靠什么来维持生存呢?
朝廷内外都在声讨崇厚,舆论压力之下,清朝政府不得不把崇厚撤职关进监狱,还明确表态不承认那个条约。接着,他们就派了驻英法的大使曾纪泽,同时还让他当驻俄大使,去俄罗斯重新谈判改条约。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第二个儿子,清朝时期很有名的外交大臣,也是清政府派到国外的第二位大使。1878年,他被派到英国和法国,对那边的事情很了解,非常在行。
1880年夏天7月份,曾纪泽到了圣彼得堡,他提出想再聊聊伊犁的事儿,希望重新谈判。但俄国人说不行,条约都签好了,不能改,一开始就是拒绝的态度。不过曾纪泽没放弃,跟俄国人磨了好一阵子,最后他们才勉强松了口,答应谈谈。
8月底,中国和俄罗斯进行了第一次关于修改条约的会谈。曾纪泽主张把伊犁整个地区归还中国。与此同时,为了增强谈判的底气,清朝政府命令左宗棠带着大军从嘉峪关出发,一路向伊犁进发。
左宗棠在出兵打仗前,让人准备了一口棺材,并且抬着它上战场,这样做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他这次是下定决心要收回伊犁。
那时候,俄土战争刚打完没多久,沙俄元气大伤,加上听说左宗棠进了新疆,他们怕再像伊犁那时候被打败,所以在谈判时就妥协了,答应改条约,但就是不肯把占的地盘全还回来。
沙俄为了制造声势,想给清朝政府施加压力,就说要派外交大臣吉尔斯到北京来商量事情。那时候,掌权的慈禧太后一听吉尔斯要来中国,心里头慌得不行,生怕事情会闹大,收不了场。于是,她赶紧告诉曾纪泽,让他多让点步,尽力在俄国那边把事情给谈妥了。
1881年2月份,曾纪泽在改好的《伊犁条约》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成功拿回了之前被划走的伊犁九城,还有南边特克斯河流域的大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过,在塔城的东北部以及伊犁、喀什噶尔往西,有大片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被沙俄给抢走了。
这个协议是用放弃一些地方换来的部分自主权,虽然它确实让中国的领土完整受了影响,但算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外交上的一次成功。
这个条约一曝光,全球舆论立马炸了锅。英国、法国、美国那些大报都纷纷发表文章来点评:
中国有个超厉害的外交高手叫曾纪泽,他干了一件外交上的大事。他硬是让强大的俄罗斯帝国,把已经吃到嘴里的土地又给吐了出来。这事儿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可从来都没发生过。
【小结】
不论是《瑷珲条约》也好,还是《伊犁条约》也罢,虽然它们的签订背景和内容各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不平等的协议,给中国的领土主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直到现在,那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仍然是国人心里一道抹不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