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开源数据显示,目前北约及北约盟友的F-35战机总产量已经超过了1000架,分布在欧洲和东亚各地,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也有少量的F-35战机。从整体分布来看,这1000多架F-35战机已经对俄罗斯和中国形成了“包围”之势,但和中国空军有着性能凌驾于F-35的歼20战机不同,俄罗斯空天军目前为止还没有能与这款战机相对应的机型。
虽然俄军自己也有苏57这一“半吊子”五代机,但这款战机至2020年接收首款“量产型”开始,总共也就只有10来架的数量,加上初期验证机,试验机等,才勉强超过了20架的规模,差距较北约F-35战机,超过了50倍。熟悉北约战术打法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抗美援朝战争还是海湾战争,历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北约都是依据航空优势配合地面部队来夺取完整的“制空权”。
航空优势指的是己方战术空军获得了压制对方战术飞机的能力,但是却无法压制对方的防空能力,比如突然杀出的一架战机发射地面导弹摧毁了己方重要目标,亦或者是己方战机中了对方地面防空系统的埋伏被击落。俄乌战争开始到现在,乌克兰的战机仍旧可以起飞,地面防空系统时不时的就能击落俄军战机,说明俄军只拥有空中优势,而没有制空权。而制空权的具体体现,是海湾战争时期联军对伊拉克军队的完整压制。
作为夺取制空权至关重要的节点,战机和预警机,电子侦察机和相关特种机的协同,才是取胜的法宝,俄军在这方面与北约的差距是最大的。据悉,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空天军尚且可以使用的预警机是6架A-50U,性能即便是较美军早已落后的E-3A“望楼”相比要更为逊色。
战机平台方面,俄军能够倚重的平台就是苏35S和苏30SM,苏57虽然要略好于这两款飞机,但数量实在有限,加上产能的不足,根本不足以挑起大梁。此外,由于苏57瞄准的是外贸,俄军不敢擅自将其投入到俄乌战场,一旦它在执行军事任务时被击落,无论如何都会对俄制装备本就不好的口碑造成更大的损伤。对于现在的俄罗斯来说,它们太需要维持新装备的“不败金身”了。
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底子并不差,凭借着苏联解体时遗留下来的庞大资产。但俄罗斯没有把握住苏联遗产的滋养窗口,在解体之后的20年时间里,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订单去赡养军工企业的运转,使得工业链破碎,人才流失。现在困扰俄军生产技术装备的主要因素就是微电子和产线翻新及扩大。到目前为止,苏57战机仍旧与苏30SM共线生产,年产量和订单都非常的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许多人评价俄军的生产进度赶不上消耗,其实是的确存在的一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