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六年前曾“不喜欢孙女”的婆婆,如今改了口,想要时常见个面

青晖 2022-01-11 15:57:07

人生苦短,爱恨随意。

图/来自网络

01

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过于迂腐的思想观念会突然改变吗?还是说,有些人,上了年纪后,想起往日的所作所为,会忍不住产生一些负罪感?

这是这几天,李卉脑海里一直想的一个问题。

半个月前,李卉的女儿过六岁生日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过联系的婆婆突然出现在了李卉的家里,不仅如此,婆婆还给这个“素未谋面”的孙女买了很多的衣服、玩具,甚至还有一对克重不轻的金手镯。

或许,婆婆也是觉得自己有些唐突,尽管李卉的丈夫又是催她坐下来、歇一歇,又是让女儿赶紧喊奶奶,但她看了看杵在一旁大半天都没动静、只尴尬着微笑的李卉和小孙女,还是有些难为情。

想了想,她笑着说了一句话,希望以此能打破眼前的这种僵局,“我听说乐乐过生日,想赶在她明年上小学前过来看一看,那个,我坐一会儿就回的。”

丈夫见状,不动声色地给李卉使了一个眼色,同时,他又耐心劝了老母亲,声称既然大老远跑了过来,就暂且住下几天,哪里有呆一会儿就走的道理?

想到丈夫说得也是实情,不管怎样,婆婆毕竟是为了自己女儿的生日而赶来,于情于理,自己也得有所“表示”,李卉于是笑着接下了丈夫的话,大大方方地说了句,“妈,您就听张威的吧!您先坐这里和他们聊聊天,我这就去做饭。”

说完,都没来得及听婆婆的回复,李卉转身就进了厨房。

其实,对李卉而言,她倒宁愿一个人钻进厨房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她和婆婆很多年没见了,也从没有过联系,如今婆婆突然以这种姿态出现,她不知道婆婆是何“意图”,当然,她更不想面对与婆婆刻意找话说的窘态场面。

她的婆婆应该也是同样的感受,因为一直到吃过午饭,婆婆都极少说话,不是偶尔回复自己儿子一个“嗯、奥”,就是呵呵地笑,尴尬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眼看着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却无话可聊,婆婆起了身,执意要回老家去。

丈夫见挽留不住婆婆,于是亲自送她去了车站,待回到家后,他先是给李卉解释老母亲是突然袭击,自己提前不知情母亲要过来,是母亲在来的途中给他打了电话,而他因为一时太过仓促,忘了告诉李卉。

李卉对此并没有往心里去,她只是觉得许久没见过面的两个人在一起有些生疏,不知该如何相处,她本想和丈夫结束这个话题,谁知,丈夫有些不自然地表示,以后能不能多抽出一些时间带女儿回家看一看。

“那个,咱妈走之前给我说,她想时不时和乐乐见个面,你放心,她不会来咱们家打扰咱的,我带乐乐回去看看她就行了!妈今年都66了,都已经老了,心里估计也是想开了,你就别和她一般见识了,以后就让乐乐多和她老人家见一见吧?”

李卉没有想到丈夫会这样说,当然,她更没想到原来,婆婆低声下气的原因竟然是想要多见一见孙女,她忽然觉得有些讽刺又有些心酸,人哪,还是不要提前把话说得太满。

“以前是她说的不见,现在也是她说得要见!真不知她是老了想以孩子为由有个依靠,还是真心想在有生之年好好疼一疼自己的孙女。”李卉这样说。

想起婆婆曾做过的事,李卉至今依旧是一肚子委屈。

十年前,因为自己和丈夫家境不对等(李卉来自农村,有一个哥一个弟,丈夫来自临县,是独生子),婆婆很是反对这门婚事,她把自己儿子的执拗归结于李卉的“有心机、离间他们母子”,为此,对李卉常常是“横眉冷对”。

李卉打小就要强、性子倔,虽然对于婆婆的冷待,她心里也有些怨气,但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有所图,而且也没有低婆家一等,她不但结婚时什么都没要,而且婚后在工作上还非常拼,她想得很简单: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那就努力提升自己。

然而,一个人只要不被认可、喜欢,那么,她就处处都是缺点。

纵然李卉再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因为不管她何时陪丈夫一起回婆家,婆婆对她都是漠视的态度,甚至,在婆婆眼里,不管她事业多么有起色,她结婚三年半才怀孕,就已是最大的“罪过”。

02

李卉生女儿那天,婆婆在医院前后呆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这,还是李卉的丈夫觉得在岳父母面前抬不起头,多次催促才得来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那么快就离开,因为婆婆觉得是个孙女,太不争气,没有必要留下来伺候,于是,她扔下一句“你们的孩子你们自己养,不要指望我,我也不喜欢孙女”,便离开了医院。

如果说婆婆是一时生气,李卉觉得自己还可以理解,毕竟像她们那个年代的人,纵然在城市生活多年,又有不错的工作单位,但骨子里还是受以前观念的影响、改不了的封建。

李卉本想着有了孩子后,让丈夫在中间多做一下婆婆的思想工作,平时也尽可能多让孩子和公婆见面、多维系一下感情,那么,婆婆早晚都会有所改观的,谁知,婆婆不但次次都拒绝和小孙女视频、通话,而且还再三安排李卉的丈夫,以后他回家可以,但李卉母女绝对不能踏进婆家的门。

就这样, 因为婆婆的决绝,这六年以来,李卉一个电话都没有给婆婆打过,一次面也没有见过,甚至她从来也没有在女儿面前提起过爷爷奶奶。

这些年,如果不是看在丈夫对家庭、对女儿好的份上,李卉早都想离了婚,当然,也是看在丈夫的面子上,她从来没抱怨过公婆一句不是,没阻止过丈夫尽孝,对于过去的事也从未翻过旧账。

她想得很简单:人,总是要往前看的,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很多,不能把眼光总是盯着不如意的事情看,既然和婆婆不能好好相处,那么就各过各的、互不打扰,安安静静地做一个陌生人。

她本以为这辈子和婆婆的关系只能是这样,未曾想,六年后,婆婆竟然主动登了门、并且想要和曾经“不喜欢”的孙女常见面。

“我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丈夫的请求,同意他有空时带着女儿回去看看公婆……虽然我心里有些不情愿,但女儿毕竟也是我丈夫的孩子,她更是有血有肉的一个独立个体。如果公婆是真心待她,我相信她自然能感受得到,自然愿意和自己的爷奶亲近,当然,如果公婆是觉得孙女大了,想虚伪地表现一下、刻意拉近一下和孙女的感情,那我觉得女儿一定也能体会得到。我把决定权交给女儿,和公婆怎么相处,看女儿自己的意愿,至于我自己,可以放下过去,但无法原谅那些伤害。”

03

实话讲,我还是很钦佩李卉的,她没有因为个人的情绪,而干涉女儿,当然,我也很是认同她的做法:一个女人,与婆婆关系再不好,也不要把这种情绪带给孩子。

换言之,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该传给下一代。

为什么这样说?

一是,孩子是夫妻两个人的,不是任何一方个人所有,刻意地让孩子疏远、甚至远离爷奶,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毕竟,哪个男人会愿意看到,妻子不让孩子见自己的父母呢?即便是他平时再爱妻子、再容忍妻子,也不希望妻子会用孩子去“惩罚”自己的父母。

至于第二点,则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有爸妈、爷奶、姥姥姥爷,等人的疼爱,孩子不管年龄大小,都是有感知能力的,别人对ta是真情还是假意,ta是能区分出来的,而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的是告诉孩子正确地学会爱与被爱,而不是教给孩子“抱怨、不满、怨恨”这些消极的情绪,长此以往,只会给孩子的心理带去不好的影响。

我也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奶奶,我的奶奶和爷爷不但对我不太好,而且对我母亲的态度也非常恶劣。

我到现在都很清楚地记得,爷奶趁着我父亲外出务工时,对我母亲的打骂和责怪,甚至他们还给我母亲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

我上小学四年级那一年,我父亲为了让母亲“好受一点”,拿着打工攒下来的钱,在我们村的大西头儿建了房子,彻底和爷奶分了家,然而,纵然是这样,爷奶还是会趁着我父亲白天做零工、不在家时,上门找我母亲的茬儿。

后来,因为没想到我父亲竟然让我一个“小丫头片子”继续上学,我上初二时,爷奶对我的态度忽然360度大转变,不但每到周末我回家时,大包小包地往我家拿吃的、喝的(我俩姑送的),而且还在我上学之前给我一些零花钱,一直到我上大学之前,他们对我的态度都非常和蔼,甚至连带着对我母亲都和颜悦色了很多。

然而,纵然如此,我到现在依然和我爷奶亲近不起来,我每次回家会给他们买各式各样的礼品、会给他们钱,但也仅限于此,对他们没有亲人之间的那种感情。

甚至有时候,看到爷奶开始看我母亲的眼色,我还会在心里觉得有一丝痛快。

我母亲以前不理解我,总觉得是我性子倔,还劝过我,“他们年纪都大了,还有啥好计较的,反正过去、过不去都已经过去了,就别想着以前了。”

我告诉母亲,正因为是亲人、是一家人,所以忘不了他们对你肆意伤害的那一幕,也忘不了他们对我漠视的眼神和态度。

有些伤害,不是时隔几年后做一些事情就可以弥补的,有些伤疤,即便是好了,也是痛彻心扉的。

我母亲现在活得挺“佛系”的,她觉得有老公疼、子女又都孝顺,对于公婆,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这里说我自己的经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想告诉一些女人们,孩子都有自己的是非观,爷奶对ta好不好、对ta母亲好不好,ta都一一看得见。

所以,有时候,不用你自己给孩子说,你受了公婆多少的气、多大的委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ta会感受得到的,你所做的就是,好好提升自己、努力教育好孩子,如果可以,再尽力维系好婚姻。

真的,只有你努力往前看,好的“风景”和福气才会迎接你。

0 阅读: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