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杭州开出租车的王师傅跟我唠嗑:"你说奇不奇怪?我们小区物业是河南的,楼下烩面馆是河南的,连隔壁装修队都带着河南口音。"这话还真不假,光是长三角地区就有近400万河南人常住。要问他们为什么背井离乡?今天咱们就从养老金这个硬指标说起,给您算笔明白账。

先看看河南的养老金怎么算。简单来说就是四部分: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加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才有)。关键在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上,河南有套"土办法"。
比如说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前工龄)都按最高档1.0计算,但过渡性养老金只算到1994年,比邻居江苏少算1年,比上海浙江更是少算3年。这就好比两个同龄人,一个少领了三年工龄补贴。
举个实际例子:郑州张大姐2022年退休,工龄33年7个月,养老金每月927块。这个数在河南农村或许能买袋米面,但在城里连水电费都悬。再看洛阳李大哥,39年工龄外加24万个人账户,退休金6987块,听着不少吧?

但同样条件在浙江,工龄少1年、个人账户少7万的人,拿的退休金反而更高。问题出在哪?河南计发基数用的是全省平均工资,而很多省份这个基数比实际工资高10%以上,像河北今年基数就比平均工资高出11%。
更扎心的是缴费指数算法。河南把实际缴费年限"四舍五入"算整年,比如你缴了5年零1个月,就按6年算。这看似占便宜,实则暗藏玄机。假设你某年只缴了半年,指数按全年最低档0.6计算,实际等于全年都按低标准缴费。
而江浙沪地区普遍采用精确到月的计算方式,多缴多得更实在。这就好比买房子,一个按整层面积计价,一个按实际使用面积算,哪个划算一目了然。
数据不会说谎:河南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287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隔壁安徽是3260元,湖北3085元,就连西部省份陕西都有2987元。

最要命的是过渡性养老金差距,河南按1.3%的系数计算,而江苏是1.2%、浙江1.4%,看着差不多?实际差在基数上——浙江用的是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河南用的是统筹地区平均工资,郑州和信阳能差出上千块。
这些数字叠加起来,就能理解为什么河南老乡要往外跑了。在老家缴社保,退休后可能连药钱都不够;去江浙沪打工,不仅能多挣现钱,将来还能按当地标准领养老金。这就像存钱,谁不想找个利息高的银行?

作为中原大省,河南要留住人,光靠烩面胡辣汤可不够,关键要让老百姓看见实实在在的养老保障。毕竟,谁不想守着爹娘孩子热炕头?背井离乡的滋味,从来都不好受。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2024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