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份的一天,二野政治部的同志们给司令员刘伯承送来了干部任命的计划。可没想到,刘伯承一看,火就上来了,直接把那计划往旁边一丢,说啥也不肯签字。他还狠狠批评了政治部的人一顿,说他们把老规矩都给丢了。
这下子,来签字的工作人员全傻眼了,心里直嘀咕自己哪儿出岔子了。这个计划之前明明已经跟刘邓商量过了,政治部也都琢磨透了,现在就等刘邓大笔一挥,开个会正式通过就行了。
后来,这位同志把政治部的人都叫到一块儿,让大家伙儿聊聊有啥问题。这时候,有人就提了个醒,说刘司令员之前特意叮嘱过:要是想提拔主官,那必须得刘邓两位首长点头,还得加上参谋长李达的同意,少一个都不行。
这名工作人员马上明白了过来,也意识到刘伯承司令员为啥批评他把规矩给忘了。他赶紧把那份计划拿到参谋长李达那里,请李达参谋长过目。李达参谋长挺低调,说自己没啥意见,然后就签字同意了。
刘伯承瞧见方案上已经有了李达的签字,这才放心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么他为啥会这么做呢?
一般来讲,参谋长是负责打仗的,人员调动这类事儿归政治部主任管。可为啥刘伯承要让李达也签字呢?这事儿得聊聊李达在刘伯承心里的分量。
李达是我军里很出色的参谋长,他给刘伯承将军做了差不多14年的参谋长。在战场上,他俩特别合得来,一个信得过另一个,配合得也很好,就这样,他们一起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二野里能打能拼的将领真不少。不过,要是得找个能顶替刘伯承,或者当第一把手帮忙管事的,那李达绝对是首选。
这话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二野的好多同志都评价过、回忆起的。刘伯承的那个位子,二野里不少将领其实都能坐,但“第一代理”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叫的。换句话说,因为有了李达,其他人就没那个机会了。
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我们军队里那可是响当当的战神,能当他助手,跟上他节奏的人真没几个。李达能在他身边担任参谋长,一干就是快14年,这事儿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129师一成立,李达就当上了参谋长。刘伯承立马对他表现出了十足的信任,找他聊天时说:“我老刘对你那是百分之百放心,你大胆去做就行。”
要是说,那时候刘伯承对李达还不算太熟,但愿意放手让他去干,这算他激发手下积极性的一招。可两人搭档了好几年后,刘伯承觉得自己真离不开李达了,这完全是因为他打心底里认可李达的能力。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四大野战军担子可不轻,每个部队的头头脑脑们都顶着天大的压力。有的人,为了打赢仗,硬是好几天不合眼。
不过刘伯承可真是个例外。不管战役规模有多大,一到晚上,他总是能踏踏实实睡觉,从来不用熬夜守夜。这是咋回事呢?还不是因为有李达在指挥部坐镇嘛。
李达在场时,他给出的每个指令都相当到位。刘伯承醒来后,总是对李达的指令赞不绝口,光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伯承对李达十分信任和支持了。
在129师里,邓小平政委那可是出了名的严格,不少机关干部和纵队头头儿,都被他当面批评过。不过,二野的好多同志都说,李达算是二野领导里头,被邓政委训得最少的,甚至有人说邓政委压根儿就没训过他,这足以说明对他的工作有多满意。而且啊,邓小平同志自己也说过:“李达,那可是我们的得力参谋长。”
刘伯承这人吧,性格挺温和的,但一到战场上,就变得特别坚决果断,别人的话他一般都不咋听。不过,要是李达提意见,他倒是能认真考虑。就拿淮海战役来说,那关键的一招——拿下宿县,切断徐蚌之间的联系,军委和其他部队都夸刘伯承这招用得妙,连毛主席都说:“当时我们还没敢想能隔断徐蚌线,让徐州敌军彻底孤立呢。”
就是说,刘伯承的这个点子,其他人都没能想到,真的很棒,也非常重要。对刘伯承的称赞那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刘伯承很低调,他说这个方案其实是从李达参谋长给的几个选择里挑的,主要还是李达参谋长想的。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李达的战略战术能力真的很强,这也就是为啥刘伯承特别信任他、看重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