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电视剧《雍正王朝》出现的那些历史典故(1)

茅塞盾开 2022-09-23 22:07:01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雍正王朝》不仅汇聚了很多杰出演员的精湛演技,剧中更有不少台词分别引经据典,使得这部历史剧更加充满文化底蕴。

今天,笔者将从剧中挑选一些历史典故,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一、不教而诛

这句话在剧中总计出现了三次,前两次是康熙和胤礽的师傅王掞对话之时所提及,第三次则是雍正继位后进行抡才大典之前,嘱咐正副主考张廷璐和李绂之时,也曾经意味深长地讲到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有什么出处呢?又有什么含义呢?

“不教而诛”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原文是:“不教而杀谓之虐。”

后在《荀子·富国》篇中进一步衍生为:“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后世根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教而诛”。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事先不教育,不向人指明正误是非,一犯错就加以重罚或诛杀。

王掞在同康熙辩论的时候,引出这个成语,意在替胤礽鸣不平,暗指太子一步步沦落到如今的下场,并非是太子一人之过。

而胤禛对张廷璐、李绂等人讲这句话,则是提前敲打他们,如果恩科考试出现差错的话,将不会轻饶他们。

二、庆父之忧

剧中的“热河兵变之夜”,康熙在同众阿哥分析当下紧张局势的时候,讲到了“庆父之忧”这句话。

“庆父之忧”,源于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这个典故,出自历史典籍《左传》,主要讲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庄公的兄弟庆父残暴、狡诈,胡作非为,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庆父在鲁庄公过世后,接连杀害鲁国的两个国君,遭到国人和临近齐国的激烈反抗。

于是便有了“庆父不死、鲁难不已”的说法。

后来,走投无路的庆父在众人的反对声中自杀了。

剧中,康熙所说的庆父之忧,自然指的是大阿哥为了趁机扳倒太子,恶意夸大其词,诬造了太子胤礽的很多不实罪名,并扬言如果不尽早被除掉太子的话,会给整个王朝统治带来很大的祸患。

以康熙的睿智,自然是不会被大阿哥的那些鬼话所蛊惑。

所以,康熙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实则带有一点讽刺大阿哥的口吻。

三、“社稷为重,君为轻”

同样在“热河兵变之夜”,大阿哥讲出了他在本剧中最有文化含量的一句话:

“孟子云:社稷为重,君为轻。”

还没讲完,就被康熙以“放屁”两个字给大声呵斥住了。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大阿哥所引述的这句话“社稷为重,君为轻。”

这句话引述自儒家经典《孟子》的《尽心章句下》篇目,原文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普天之下人民最为重要,江山社稷尚在其次,而君主的利益更是次要的。

《孟子》中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统治者都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只有老百姓满意了,江山社稷才会稳定,君王统治集团的利益才能巩固。

剧中,康熙责问大阿哥为什么一直处心积虑想害死胤礽,大阿哥找不到更合适的借口掩饰自己的叵测居心,便引述这句话,想搪塞过去。

大阿哥回答这句话,自以为是找了个高大上的借口,实则是驴头不对马嘴。

难怪会被康熙以“放屁”两个字回怼过来,并骂他是“蠢猪”。

四、萧墙之祸

还是在“热河兵变之夜”,一向老成持重的张廷玉看到康熙因为众阿哥的争吵昏厥过去后,立刻上前劝慰康熙,并提到一句话:“萧墙之祸”。

这句话立刻令康熙警觉并冷静下来。

“萧墙之祸”也是个有典故的成语,与之相关联的还有“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最早出自《论语·季氏》篇目,至今很多中学课本中还有节选自该篇目的古文言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完整讲述了“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典故的历史来历。

这段历史和前文中所说的“庆父之忧”有一定的历史关联,两者都发生在春秋时候的鲁国。其中,孔子所说的季氏是除掉暴君庆父、推举鲁国公子申复位的季友的后代。

“萧墙之祸”、“祸起萧墙”,都是指家族内部即将发生同室操戈的祸患。

也难怪张廷玉提起这句话后,康熙马上意识到当晚局势充满了诡谲和惊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夺嫡之争推向白热化。因此马上决定对所谓的“太子调兵逼宫”之事进行冷处理,防止事态继续恶化。

历史上,在位长达六十一年的康熙,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非常热衷和喜爱。因此,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创人员在剧中穿插、引申了这么多传统文化典故,非常符合康熙的这个历史原貌。

1 阅读:64
评论列表
  • 2022-10-18 17:39

    请问本文作者,你是多贼心不死,直到今天还在企图延续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的模式![好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