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瓷器雅集鉴赏(一)

杞棠鉴藏 2023-12-21 08:53:38

清雍正 仿哥釉六方贯耳瓶

年代清雍正

尺寸高29.5cm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本品呈六方形,撇口束颈,颈饰双贯耳,斜肩,直腹渐收,造型端庄。通体施仿哥釉,釉质肥润,布满不规则细密开片,再现哥窑之釉色恬淡素净,极为古雅。足部施酱褐釉,仿宋器“铁足”之意,尽得哥釉之精髓观之古意盎然,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赵宋王朝在瓷器上所创立的抽象美学为后世仰慕,影响深远,闻名于世的哥窑即为宋瓷经典代表。目前所见有关哥窑最早的文献为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近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成书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则最先单独提出了“哥窑”一词,“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对于哥窑的窑址所在及其烧造年代,因为考古资料的不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明代永乐朝已开始对哥窑器进行仿制,成化以后逐渐消失。入清以后,雍正皇帝胤禛对宋代五大名窑情有独钟,仿哥釉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品种,在其在位的十三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陶成纪事碑》中,排在第二的即是“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从传世品看,米色仿哥为米黄色大开片内嵌套黑色小开片,粉青则为仅开细密的黑色片纹。本器属于后者。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清雍正仿官釉贯耳六方瓶和南京博物院清雍正仿汝青灰釉贯耳六方瓶,均为大尺寸者,本品为小尺寸者,更显隽秀巧雅。 来源: 北京私人旧藏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杨静荣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图204;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清雍正 仿哥釉荸荠瓶

年代清雍正

尺寸高22.5cm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 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瓶直口,长颈,圆弧腹,内收至底,圈足微外撇。全器里外满施仿哥釉,釉质肥厚滋润,开片均匀自然。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据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载:“近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由此“哥窑”一词便出现在世人面前,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哥窑“器小而开大片,器大而开小片,皆足贵也。”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旧有“千金易得,宋瓷难求”之说,形容宋瓷的珍贵,故后世多有仿制。有明一代,哥釉便成为景德镇御窑慕制的对象之一。至清代雍乾二朝,仿哥釉成就甚至超过了前朝,而且品质不输于宋哥釉瓷器。据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旧器色泽”。碑记中仿哥釉位列第二,排在“仿汝”之前,“仿官”之后,足见雍正对哥釉瓷器之钟情。更值得关注的是,雍正御窑仿哥,“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在雍正皇帝个人审美理解下,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创制出独具雍朝魅力的仿古瓷器,为后世所仰慕。 此式荸荠瓶造型,自雍正时方入御窑法眼,开始有限烧造,并一直流行至清末。雍正一朝荸荠瓶与乾隆及以后作品相比,其颈部修长,腹部扁平,整体造型更为纤细匀称,且其尺寸更为小巧,宛若亭亭玉立之少女,与乾隆以后寻常作品相比,其韵味可谓远胜。此式荸荠瓶以茶叶末釉、霁红釉等最为常见,仿哥釉作品颇为珍稀。 纵观明清两代,若论颜色釉之水平与品类之丰富,当推雍乾之交的御窑厂为最,尤其唐英榷陶以来至乾隆初年的二十年里,仿古与创新俱精,斑斓多彩,成就显赫,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传世至今,许多成为空前绝后之佳作,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本品便为其中之佳丽。 来源: 日本私人旧藏 参阅:《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15年,第211页,图95

清雍正 仿汝天青釉八方贯耳瓶

年代清雍正

尺寸高26.9cm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本品制为八方,撇口,束颈,颈部起凸弦两道,并置对称贯耳,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外撇式高圈足,足墙留对称穿带方孔。通体施仿汝天青釉,釉面净润素洁,釉色清亮空灵,宛若雨后云破之苍穹。更富韵致的是,通体釉面随八方折角呈浓淡变化,又为本品增添了几分韵味。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凭借其精致典雅的造型和纯净空灵的釉色流传于历朝宫廷中,被历代帝王视若珍宝。入清之后,雍正皇帝在拥有汝窑的同时,更希望将这些精美的作品重现于当世,于是命御窑厂竭力复烧汝釉。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铜骨无纹汝釉,仿宋器猫食盘,人面洗色泽;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内发宋器色泽”。又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二十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王寿贵交来做仿汝窑胆瓶一件。”由此可知,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就已开始烧制仿汝窑瓷器,而且可分为“鱼子纹汝釉”和“无纹汝釉”两类。雍正御窑仿汝,在仿其釉色的同时,还融入了雍正皇帝个人对宋器的认识和理解。诚如本品,即为一则经典案例。 按《陶成纪事碑记》所载,本品应属雍正仿汝釉之“无纹汝釉”类别。相对于“鱼子纹汝釉”,此种“无纹汝釉”在真正的北宋汝窑瓷器中极为少见,在雍正仿汝器物中数量也少于“鱼子纹汝釉”,但所见皆是如本品一样造型稀少、品质卓绝的妙品,其档次比“鱼子纹汝釉”器物高出许多。 贯耳瓶作为雍正皇帝最为喜爱的瓶式之一,有四方、六方、八方之分,然而最为经典和仿古意韵者的当属八方贯耳瓶。据《活计档》所记,此式瓶型清宫旧称“双管八方瓶”,最早为雍正御窑慕制,有仿汝、仿哥、仿官、铁锈花、窑变等多个品种。其制作工艺复杂,不可直接拉坯成型,故成型极为不易。 本品造型挺拔端庄,釉面光润莹泽,浑厚古朴之中见巧丽,伟岸之中见俊秀,颇为贴合雍正皇帝崇尚素雅内敛的审美意趣。 来源: 北京私人旧藏 参阅:《天津博物馆藏瓷》,天津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71页,图148

清乾隆 仿官釉牺耳汉壶尊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35.8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著录:《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二册,康蕊君著,伦敦,1994-2010年,第214、215页,图873 展览: 《玫茵堂收藏中国陶瓷》(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大英博物馆,1994年,编号143; 《臻于佳境——玫茵堂收藏中国陶瓷》(Evolution to Perfecti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摩纳哥蒙特卡洛,1996年,编号154 本品椭圆口,长颈,溜肩,弧腹,下承圈足,肩部饰凸弦纹一周,另饰双鸠耳,腹部以宽弦纹分割成菱形几何纹饰,通体施仿官釉,底足施深褐色护胎釉。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识,字体疏而硬朗。本品器型仿烧自青铜牲耳尊,造型古朴典雅,敦实沉稳,配之深沉凝厚的仿古釉色,相得益彰。周身弦纹装饰不仅起到了均衡协调的作用,而且使得单一的釉色增加了韵律节奏感,实得文人雅致淡然旨趣,给予单色釉中一丝灵动气息,大气婉约。 本品仿三代青铜尊造型,清代此式牲耳尊仅见于雍乾二朝,乾隆皇帝之审美趣雍正一脉相承,故乾隆御窑之作品亦秉承仿古采今之法,本品即为乾隆朝之精绝代表。检索清人梁诗正等所著纂《钦定西清古鉴·卷八》,见录有“商父己尊”图样,本品造型、纹饰与其相类。 官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颇受清代帝室所喜爱。至清代雍乾时期,已不满足于对官古器的把玩,更希望将这些经典作品重现于世。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总结御窑厂仿古和新增釉色品种中,“仿宋铁骨大观釉”就在其列。碑文记载“仿铁骨大官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 雍乾之交,御窑厂所出之颜色釉,斑斓多彩,品类丰富,集历代之大成,摹古与创新并存,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宋代官窑瓷器为宋瓷美学之典范,故其也成为酷爱陶瓷的清代皇帝必欲攻克的仿古釉品种。据《清档》记载,雍正、乾隆皇帝屡次拿出内府藏宋代原器,发与唐英命其对照仿制。摹古是彼时造器的主要精神,除了对赵宋诸大名窑的精心仿造以外,还专门汲取上古三代以来,青铜与古陶之经典造型,加以化裁,敷施色釉,予以古老器型新的姿采,其开创之功成就清宫御瓷之新篇章。 本品造型古朴大方,器身光素,温婉尔雅、风韵隽永,置于案头,可解思古之幽情,殊为难得。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77年11月29日,lot 119; 玫茵堂旧藏 参阅:《钦定西清古鉴》,清梁诗正、蒋溥等纂,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迈宋书馆印,卷八,第九;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杨静荣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70页,图247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0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