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经过3个多月的选拔,上海市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入选名单公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五所名校,共计录取210名高一优秀学生,他们被誉为“少年科学家”。
为了加强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于2013年起启动了“中学生英才计划”,瞄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通过选拔部分高一优秀学生,由部分985高校知名教授带教,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首批共有15个省市、20所高校参与培养,每年培养500多名学生。
经过多年的试点,“英才计划”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作用日趋凸显,从2022年起,培养学生规模和参与高校逐步扩大。2023年的“英才计划”,培养高校增至58所,重点覆盖25个城市,选拔近1700余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
以上海为例,最先参与“英才计划”培养的只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人数有限。以2018年至2020年为例,2018年两大名校共计招收60人,2019年增至72人,2020年涨至78人,复旦和交大录取人数都限制在40人以内,其中以生物和物理人数较多,且大多来自四大名校及其分校。
此后,上海参与的高校、覆盖学科和招收人数开始增多,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相继加入,到2023年招生时,在沪的四所985高校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实现了五大学科全覆盖,华东理工大学则以优势的化学学科参与。
从录取情况来看,2022年共有147名优秀学生入选,2023年增至192人,2024年再次增加,达到210人。与10年前最初只招收60余人相比,虽然招生名额增加了2-3倍,但要从众多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至少需要“过六关“。
首先当然是硬条件,学业成绩要排名年级前15%,要有科研经历,一般需要获得过市级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接下来是经过预选后,进行2个月左右的前置培养;然后就是11月份报名,需要提供自荐信、中考成绩、获奖证明、开题报告的材料,并获得所在中学的推荐。
第四关就是科学素养测试,一般是分学科笔试;接下来最为关键就是高校组织面试,依据“先志愿,后分数”原则,按导师培养人数3倍入围面试;正式录取后开始为期1年的培养。以2023年为例,去年进入英才面试环节的学生共549人,经过五大高校的评审,最终录取192人,从面试到最终入选比例约为35%。
值得关注的是,”英才计划“学员并非能在高考录取方面有特殊政策,但在高校强基计划、综评等多个招生形式中占有先机,尤其是上述五校在综评录取招生时,会优先考虑”英才计划“学员。
随着”英才计划“学员招生的持续增多,将成为有科研能力学生的一条重要升学途径,中小学生不妨提早准备起来。
附:210名上海2024年”少年科学家“名单
祝贺上述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