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外交部发布消息,计划扩大免签国家的名单,波罗的海地区的三个国家中有两个赫然在列,而立陶宛却意外地被排除在这一优惠范围之外,这是咋回事?
一、免签政策背后有何深意?为何引其他国家青睐?
11月,我国外交部正式揭晓了最新的免签政策扩容计划。或许有人对免签政策的直观效益持怀疑态度,但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实则深远。首先,免签政策的实施是两国关系健康、积极发展的直观反映,有助于促进双方在经济与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其次,这一政策能够进一步巩固双方的经济合作关系。例如,日本因两国经济交往密切,已多次向我国提出恢复免签的请求。然而,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免签政策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
二、为什么立陶宛不在名单范围?
立陶宛未能跻身我国此次免签政策扩大的名单之中,核心在于其外交立场的偏颇。这个地处欧洲边陲的小国,长期在反华阵线中扮演积极角色。自2019年吉塔纳斯·瑙塞达出任立陶宛总统后,他便频繁发表不实言论,诋毁中国形象。先是指责中国对克莱佩达港的投资威胁立陶宛及欧洲安全,公开反对项目推进;后又无端指责中国孔子学院从事间谍活动。2021年7月,立陶宛外交部更是公然宣布允许中国台湾省以“Taiwanese”名义设立代表处,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触碰了中国外交底线。为此,中国外交部在多次交涉无果后,于2021年8月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华大使。同年11月,两国关系被降级为代办级,驻立陶宛大使馆也改为代办处。
三、吃了苦头后,立陶宛想和中国和解?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全球关键的贸易伙伴,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对立陶宛而言,制裁中国直接导致了其在中欧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削弱。两国关系恶化后,立陶宛的出口遭受重创,政府曾一度寄望于欧盟的援助。然而,欧盟的“声援”多停留于口头层面,未能为立陶宛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欧盟的这种“光说不练”使立陶宛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既失去了中国这一潜在市场,又未能从盟友那里获得实际补偿。而且随着特朗普上任,立陶宛的困境将进一步恶化。
于是,立陶宛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应对策略仍显得不切实际,甚至自相矛盾。据观察者网消息,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于22日宣称,立陶宛对于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持开放态度,并计划在其正式履职后推动这一外交议程。然而,他随后又坚决表示,立陶宛不会“卑躬屈膝”去恳求中国,并强调在台湾代表处问题上立陶宛将维持现状。
这种表态实际上是在将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暗示中国应主动迈出和解步伐。很明显,立陶宛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毕竟立陶宛对于中国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然而中国对于立陶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