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苦头后,不愿意向中国道歉的立陶宛,又开始做白日梦?

乐观美学馆 2024-11-30 09:35:40

近期,我国外交部发布消息,计划扩大免签国家的名单,波罗的海地区的三个国家中有两个赫然在列,而立陶宛却意外地被排除在这一优惠范围之外,这是咋回事?

一、免签政策背后有何深意?为何引其他国家青睐?

11月,我国外交部正式揭晓了最新的免签政策扩容计划。或许有人对免签政策的直观效益持怀疑态度,但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实则深远。首先,免签政策的实施是两国关系健康、积极发展的直观反映,有助于促进双方在经济与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其次,这一政策能够进一步巩固双方的经济合作关系。例如,日本因两国经济交往密切,已多次向我国提出恢复免签的请求。然而,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免签政策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

据我国相关部门预测,到2024年,我国的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惊人的1.3亿人次。而免签政策的开放,无疑将使得这些国家成为中国游客的优先考虑对象,为它们的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以立陶宛的邻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例,两国长期面临经济负增长的困境,在欧洲经济普遍低迷的当下,来自中国的旅游客源或将成为它们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缓解其经济困境。那么,为什么名单里没有立陶宛呢?

二、为什么立陶宛不在名单范围?

立陶宛未能跻身我国此次免签政策扩大的名单之中,核心在于其外交立场的偏颇。这个地处欧洲边陲的小国,长期在反华阵线中扮演积极角色。自2019年吉塔纳斯·瑙塞达出任立陶宛总统后,他便频繁发表不实言论,诋毁中国形象。先是指责中国对克莱佩达港的投资威胁立陶宛及欧洲安全,公开反对项目推进;后又无端指责中国孔子学院从事间谍活动。2021年7月,立陶宛外交部更是公然宣布允许中国台湾省以“Taiwanese”名义设立代表处,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触碰了中国外交底线。为此,中国外交部在多次交涉无果后,于2021年8月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华大使。同年11月,两国关系被降级为代办级,驻立陶宛大使馆也改为代办处。

2024年2月,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吉斯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外交部长会议上便声称,中国虽减轻了维尔纽斯的经济压力,但却又开辟了新的外交施压战线,将其称为“外交胁迫”。同年,立陶宛大选结果揭晓,瑙塞达成功连任总统,新任总理帕卢卡什则承诺与中国重建全面外交关系。他将前任政府设立台湾代表处的行为称为“重大外交失误”,但并未透露该代表处的未来规划。然而,帕卢卡什上台不到一个月,立陶宛便通过法律,禁止中国参与100千瓦及以上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这无疑给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所以,在此背景下,立陶宛自然被排除在了此次免签范围扩大的名单之外。立陶宛也因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吃了苦头后,立陶宛想和中国和解?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全球关键的贸易伙伴,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对立陶宛而言,制裁中国直接导致了其在中欧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削弱。两国关系恶化后,立陶宛的出口遭受重创,政府曾一度寄望于欧盟的援助。然而,欧盟的“声援”多停留于口头层面,未能为立陶宛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欧盟的这种“光说不练”使立陶宛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既失去了中国这一潜在市场,又未能从盟友那里获得实际补偿。而且随着特朗普上任,立陶宛的困境将进一步恶化。

于是,立陶宛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应对策略仍显得不切实际,甚至自相矛盾。据观察者网消息,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于22日宣称,立陶宛对于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持开放态度,并计划在其正式履职后推动这一外交议程。然而,他随后又坚决表示,立陶宛不会“卑躬屈膝”去恳求中国,并强调在台湾代表处问题上立陶宛将维持现状。

这种表态实际上是在将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暗示中国应主动迈出和解步伐。很明显,立陶宛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毕竟立陶宛对于中国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然而中国对于立陶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0 阅读:51

乐观美学馆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