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迈入第三个年头,当全球聚焦战场伤亡时,乌克兰另一场关乎国运的“经济战争”正悄然上演。美国近期要求乌克兰以矿产资源为抵押,偿还5000亿美元债务,按当前资源收入计算,乌克兰需63年才能还清。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暴露了战争对小国的经济绞杀,更揭示了霸权逻辑下弱国的生存困境。

美国对乌援助并非“无偿”。特朗普政府宣称已投入3500亿美元,却要求乌克兰偿还5000亿美元,远超实际到账的千亿美元规模。协议要求乌克兰将未来矿产、能源等资源收入的一半用于偿债,若按近年平均年收入79.3亿美元计算,需63年才能偿清。这种以资源抵债的模式,实则是将乌克兰的经济命脉拱手让人。
资源争夺战: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储量占全球5%,包括锂、稀土等战略资源,成为美欧争夺的焦点。美国要求获得50%矿产开采权,欧盟也提出合作协议,试图分一杯羹。泽连斯基虽拒绝签署协议,却在美方“断供应链”“排除和谈”等威胁下进退维谷。战争未歇,国土资源已沦为谈判筹码,小国的“战略价值”成了被瓜分的理由。
主权让渡:政治生命的倒计时美国以“结束战争”为由,公开质疑泽连斯基的合法性,要求乌克兰更换领导人。美俄罕见达成共识,认为泽连斯基“任期已过”,暗示其需为和谈让位。这种政治施压,实则是将乌克兰主权置于大国意志之下。即便泽连斯基表态“愿以加入北约换辞职”,也难以扭转棋子命运。
小国的悲剧:战争的双重绞索战争对小国的摧毁不仅是炮火,更是经济与主权的慢性死亡。美国《华盛顿邮报》直言,世界正重回“强国索取弱国贡品”的殖民逻辑。当乌克兰为“安全承诺”押上资源与尊严时,其悲剧性在于:无论战败或“胜利”,都可能沦为大国利益的附庸。63年的债务锁链,锁住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亦是对弱肉强食规则的残酷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