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被定调了!港澳办主任夏宝龙用“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必将背负历史的骂名”18个字为事件定调,不仅宣告了李嘉诚商业帝国的转折,更揭示了中国在关键领域“主权高于资本”的治理逻辑。
3月初,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宣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控制权。消息一出,资本市场欢呼雀跃——长和股价两天暴涨300亿港元,228亿美元的套现额创下全球港口交易纪录。
但商业的狂欢很快被国家的警报打断,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承担着中国22.7%的海运货物量,更是“一带一路”连接拉美市场的核心通道。若美资掌控该航道,不仅可能对中国商船加收“政治附加费”,甚至能通过物联网系统获取敏感航运数据,直接威胁供应链安全。
舆论迅速发酵:香港《大公报》连发三篇社论痛斥“出卖国家利益”,前特首梁振英公开质问“商人无祖国”,港澳办更罕见转发批评文章,将交易定性为“战略溃败”。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李嘉诚选择了沉默——这位曾以“在商言商”自居的商业巨头,或许从未料到一次资产腾挪会引发如此剧烈的政治地震。
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港澳办主任夏宝龙的讲话掷地有声。他虽未点名,但所有人都听懂了弦外之音:“关键时刻出卖国家利益者,必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句话的严厉警告,标志着中国对待战略资产的态度从“市场主导”转向“国家管控”。
这场博弈的底层逻辑异常清晰:
1.近代列强通过控制海关、港口侵蚀中国主权的屈辱历历在目,如今绝不容许重蹈覆辙。
2.特朗普政府正推动“重返美洲战略”,多次威胁“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若美资控股港口,等于将中国贸易命脉拱手让人。
3.中国不再单纯依赖道德谴责,而是通过《反垄断法》《国安法》构建制度防线,以规则博弈对抗西方“长臂管辖”。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介入成为转折点。3月28日,交易因反垄断审查被紧急叫停,长和与贝莱德的“资本盛宴”被迫中断。这种从“市场自由”到“国家干预”的转变,揭示了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既要维护全球化下的资本流动,更要守住战略安全的底线。
面对中国的强硬姿态,贝莱德最终选择退让。4月中旬,交易方案戏剧性调整:意大利阿蓬特家族旗下TIL公司接手41个港口,贝莱德仅保留巴拿马港口51%股权。看似美资退场,实则暗藏玄机——TIL与贝莱德存在股权关联(贝莱德持股20%),新加坡主权基金GIC也是其股东。这种“欧洲马甲+美资底色”的操作,既规避了直接冲突,又为未来施压埋下伏笔。
而中国的应对策略则更具前瞻性: 比如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审查,威慑潜在接盘者;加速建设中欧班列、投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构建“去美国化”物流网络;北斗导航覆盖全球90%海域,上海港试点人民币结算,从数据到货币瓦解西方霸权。
这场“换马甲”与“破局战”的博弈,展现了中国在维护核心利益时的灵活与坚决——既要阻止战略资产流失,又避免陷入“闭关锁国”的陷阱。
纵观李嘉诚的商业生涯,此次风波早有伏笔。2013年起,他持续抛售内地资产转向英国,被批“吃完改革红利就跑路”。此次港口交易,更被视作“商业利益凌驾民族大义”的典型——巴拿马港口特许经营权原本可持续至2046年,年利润超20亿美元,但长和宁愿“割肉”也要套现。
这种选择暴露了其商业逻辑的致命缺陷:低估地缘政治风险,忽视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作为改革开放最大受益者之一,却将关键资产转手潜在对手,触发公众情绪反噬;在民族品牌崛起、消费者主权觉醒的今天,仍迷信“资本无国界”的旧全球化思维。
反观华为、TikTok等企业面对制裁时的硬气表现,李嘉诚的“撤退”显得尤为扎眼。夏宝龙的警告不仅针对个人,更是在提醒所有企业家:商业成功必须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这场风波也给全球化中的中国企业上了深刻一课:在逆全球化浪潮下,母国才是最终依靠。正如网友所言:“霍英东冒死为志愿军运物资,李嘉诚却把命脉卖给美国——这就是差距!”历史终将证明,与国家同行的资本才能穿越风暴,而背离民族利益的逐利者,终将被时代抛弃。
零元购不成,气急败坏的样子
内地房地产模式就是向他学习的产物
李不行.忘了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