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股票,离不开估值。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到价值投资的根本是估值,他的“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的三好选股原则,其中的“好价格”就需要拿股价与估值相比较。但什么样的估值方法、估值标准是合理,始终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构成了资本市场交易的多样性。
最常见的估值方法,比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计算起来最简单明晰;也有相对更复杂的模型,比如考虑了增长因素PEG模型、侧重于核心业务价值EV/EBITDA(企业价值倍数)模型、加入了现金时间价值的DCF现金流估值模型。
今天力场君就来具体聊一聊EV/EBITDA,它的特点、适用行业和最新动向,和小伙伴们做个交流探讨。
一、EBITDA与净利润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在谈估值之前,先要明确什么是价值。在PE和PEG模型中,价值被定义为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这也是利润表中最明晰的一项。而EV/EBITDA模型,更侧重于一家企业的核心业务价值,而这个价值主要将由三个部门进行分配,分别为政府(体现在税收方面)、债权人(体现在利息方面)和公司股东(体现为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
EV/EBITDA模型的价值观点,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利益分配的平衡,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重资产行业企业(EV/EBITDA模型主要适用对象,后文还会具体讲到),在经营过程中都离不开前述的三个部门的支持与协作,这点尤其适合我国政策主导的经济特征,懂的都懂。
进而企业核心业务创造的价值,需要在三个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缺了谁或者“剥削”了谁,都不利于长期持续的经营,因此更适合将三个部门的利益加总进行衡量。
另一层考虑在于聚焦,抛开三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聚焦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创造价值的能力,毕竟这才是股东能够获得长期收益的根本来源。
再具象化说回到EV/EBITDA模型,首先的通盘考虑三个部门利益加总的财务指标EBIT,也即息税前利润,很简单:
EBIT=净利润+所得税+借款+利息。
再进一步就是EBITDA=EBIT+折旧与摊销。

经过两步走之后,就是很适合用于考量核心业务价值的企业价值指标。
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EV/EBITDA模型与备受巴菲特推崇的DCF现金流估值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针对与折旧与摊销的处理,本质都是在净利润调整时,将折旧与摊销加了回来,也即在考量核心业务价值时,包含了折旧与摊销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处理?适用于哪些行业和企业?背后可大有门道,接下来就进入到本文的第二个环节,详细来聊一聊折旧摊销,与重资产的“财富密码”。
二、哪些企业更适合EV/EBITDA估值模型?
小伙伴们千万要注意,要明白一点,不是所有行业、所有公司都适合用EV/EBITDA模型,更不是所有行业和公司都适合在衡量核心业务价值的时候,剔除掉折旧的影响。这个过程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公司拥有的重资产,与其生产经营直接相关;另一个是重资产可长期使用,核心就是在会计计算的折旧期之后、账面净值基本归零之后,这些重资产仍然具有可客观的使用年限和使用价值。
可能这些话有点拗口,力场君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比如有两个养鸡场,暂设为A和B,都拥有养鸡用的鸡舍且都按照5年计提折旧、折旧后账面价值归零;两家又有所不同,A的鸡舍在五年之后仍然可以继续用来养鸡,可能只需要简单维护保养,而B的鸡舍在五年之后就得废弃、重新再盖一个。小伙伴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投资哪家养鸡场呢?
不需要大额投入重新建设的重资产,就是“好”的重资产,相反就是“坏”的重资产;而只有“好”的重资产,才适用于EV/EBITDA模型,这下就条理清晰了吧?回到A股市场,什么样的重资产公司,是“好”的重资产,其实也并不复杂,举几个例子:
最典型就是水电,比如长江电力(600900.SH),最重要的固定资产就是大坝和发电机组,这都是能用几十年、几百年的资产,显然不是能在20年折旧之后就要重新建的;还有交通设施,比如深圳机场(000089.SZ),最重要的机场和航站楼,远超20年折旧、可长期使用;再有仓储物流,特别是更具垄断资源属性的危化仓储,比如宏川智慧(002930.SZ),最重要的固定资产就是仓储场地和仓储设施,也都是能长期使用的。
长江电力、深圳机场,这都是股民耳熟能详的大白马、“现金奶牛”,无需更多介绍和分析,对于仓储物流行业的宏川智慧,可能较为陌生,力场君不妨就以这个为案例,向小伙伴们介绍一下“好”的重资产,应当有怎样的经营和财务表现。
首先,从所属资源禀赋来看,具有垄断及稀缺性。作为石化产品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宏川智慧的核心资产就是在运营的石化产品储罐以及化工仓库,具体来看,公司目前运营罐容为518.69万m³,另有运营化工仓库11.53万平方米。
通常来说在一个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中,不会重复建设这样的石化大型存储设施,这些大型存储设施具有安全生产及环保监管趋严、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复杂、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存在资源、资金的双重壁垒,这就使宏川智慧的资产具有了相当高的垄断性和稀缺性。对照一下,长江电力、深圳机场是不是也是这样?全国能批建几座超大型水电站?一座一线城市至多容纳两个大型机场吧?本质上都是垄断性资产。
其次,从利润构成来看,折旧与摊销占比较大。2023年宏川智慧针对港务及库场设施计提的折旧就高达10个亿,相当于同年账面净利润3.41亿的三倍左右。但正如前文所述,这些港口设施、储罐设施,并不会在账面折旧期之后就作废,它们仍然能够长期为宏川智慧经营所用、长期提供源源不断地收益,这也就暗示着,宏川智慧的业务真实盈利能力,是远高于现有账面水平的。
还有,从现金流来看,经营性现金流长期高于账面净利润。从最近五年的数据表现来看,宏川智慧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入,都远超过了同期账面净利润,背后主要就是折旧的影响因素,展现出了公司业务获取现金的能力,远远高于账面利润体现出来的水准;而且净利润和经营净现金流的差距,这种“喇叭口”是在持续扩张的,随着公司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被隐藏的真实盈利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还是长期的预期,在若干年之后,等到核心重资产被计提完了折旧,但仍在延续使用的时候,就会迎来账面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的契合,这也是账面利润爆发式增长的关键点。
具体到宏川智慧,基于EV/EBITDA估值模型,相比于同业公司存在明显的价值低估。典型如中国最大的石化仓储公司、中国石化旗下的红筹子公司中石化冠德(0934.HK),2023年创造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5.6亿元;与之相比,宏川智慧则高达10.56亿元,几乎相当于前者的两倍。但从估值对比来看,前者港股估值整体高达106亿元,而宏川智慧仅为44亿元、尚不到前者的一半。
两相对比就能看出来,宏川智慧的估值相对于同业是明显偏低的。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11月开始,中石化冠德(0934.HK)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股价自低点累计上涨一倍以上。这是否是宏川智慧的“提前预演”?力场君不好妄下结论,供小伙伴们探讨,并等待资本市场的验证吧。

三、当前经济环境下,影响EV/EBITDA估值模型?
最后在聊几句,当前经济环境下,EV/EBITDA估值模型会受到哪些影响。当前的产业及投资环境,不用力场君多说,冷暖自知,从长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这个代表性事件,也不难感受得到。存量时代的特征,就是你严重的增量,都来自于挖角了别人手里的存量,业务和盈利的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包括对增长预期降低、对风险偏好的预期,在估值方式选择上,侧重于增长能力的PEG,提的越来越少了;而更侧重于核心业务价值和现金获取能力的EV/EBITDA估值、DCF现金流估值模型,收获了越来越的关注。
经济相对低迷阶段,能有一份稳定的、收获现金的预期,就像长江电力、像宏川智慧,这样一份稳稳的幸福,不香吗?
再者,伴随着经济的整体低迷,和提振经济活力的政策导向,降税降息都是大的趋势,这进而就影响到了EV/EBITDA估值模型中,三个部门的利益分配格局,政府、债权人分到的蛋糕预期缩小,相反公司股东留下的就会更多。还是以宏川智慧为例,公司在去年三季度末的长期借款金额高达42亿,前三季度付出的利息费用就高达1.86亿,如果利率能降低1个百分点,对于宏川智慧来说就能省下4200万元的利息,凭空就能让净利润大增20%。
可以说,低息环境,或者是降息预期,对于重资产叠加高负债的公司来说,就是一个预期当中的“大礼包”。
关于EV/EBITDA估值模型,特点、适用行业和最新动向,力场君能分享的也就是这么多了,不知道小伙伴们是不是能够认同?此外,更为复杂的DCF现金流模型,其实也特别适合像宏川智慧这类,拥有“好”的重资产的公司,甚至利好趋势因素都与EV/EBITDA估值模型很相似,但由于计算复杂,这里就暂不做更多讨论,待日后有机会在和小伙伴们分享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