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林、退塘、退宅还耕继续?土地“更名改姓”进入倒计时,早准备

丈农尺的农业世界 2024-08-19 20:28:33

今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年份之一,无论是产业下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都离不开土地支持。而为了保障耕地总量不变,其他类型土地,就需要及时对耕地进行补充。

截止到目前为止,广西、江苏等多地,就进行了退果林、退鱼塘还耕,河南某地也对部分老旧宅基地,进行拆除后还耕处理,山东某地也进行了退林还耕。这一切,还将继续。

其实,我们的粮食年进口量和年消耗量,都是一个庞大数字,所以,保护耕地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但是,考虑到很多农民生存,离不开多业态经营,比如半工半农、做养殖、水产和经济作物种植等。因此,有关土地管理的调整,需要农民重视。

退林、退塘、退宅还耕,为何要继续推行?

自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后,近期,湖南岳阳,开始验收23年成果,并开启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而且,上海也表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而为了实现,多地制定的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目标,除了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外,一些宅基地、池塘和林地,也会被视作补充材料。

与此同时,土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被明确禁止,并要求禁止私自占用耕地种树、挖塘、建坟等行为。而为了清除历史遗留问题,退塘、退林、退宅还耕还将继续。不过,退宅还耕主要针对的是,私自利用耕地建房的情况,农民在原有宅基地上所建房屋,即便老旧,照样属于农民合法资产,私自将其清退还耕,并无现实政策依据。

总的来说,为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目标,耕地总面积,需要进行扩充,同时,土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出现,让耕地利用变得更严格,历史遗留问题也会被回头看。因此,退林、退塘、退宅还耕还将继续。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措施在赔偿标准上,一般为一亩几百至几千元不等,但若被认定私自改变土地用途,则不赔偿。

土地“更名改姓”进入倒计时,早准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表示,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从这一措施可以看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整合,还将继续,“一户一田”改造,就是现实中的直接表现,是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

除此以外,《“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将逐步实现农产品处理的设备自动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这一措施可以看出,土地未来去向,已经被基本敲定,因为未来有能力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将成为种地主流,而农民将成为种地副手,对农民而言,大量土地将“更名改姓”。

针对土地调整措施,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一个是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重要的家庭资产和收入来源,建议农民将土地都利用起来,为自己多囤积一部分粮食。另一个是在土地流转期内,农民会暂时失去经营权,因此,建议农民在土地流转前,一定要明确土地后续回收事项。

0 阅读:14

丈农尺的农业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