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信息显示,张莉本科毕业于某211院校中文系,2021年通过北大研究生考试进入教育学院攻读硕士。2023年6月毕业后,她通过校内招聘进入北大某食堂担任服务岗,主要负责窗口打饭、清洁桌椅等工作,月薪约5000元。
这一选择在当时引发两极讨论。支持者认为职业无贵贱,反对者则质疑:"北大硕士做初中生都能胜任的工作,是否对得起国家培养资源?"有网友翻出张莉在校期间发表的诗歌作品,推测其"可能受文艺情怀驱动",也有人猜测她"遭遇就业困境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多方联系,张莉最终同意以文字形式回应争议。在自述中,她坦言选择食堂工作是基于多重考量:
身体因素:长期伏案写作导致颈椎病加重,"想找份体力劳动调节身心";
观察视角:"食堂是校园生态的缩影,接触过每天剩饭30公斤的数据,和倒掉整盘饭菜的学生聊过天,这些经历比论文更真实";
经济压力:北京租房成本高昂,校内工作可住员工宿舍,"存下的钱足够支撑我gap半年"。
对于离职原因,她表示:"三个月体验已达成初衷,现在准备申请非虚构写作方向的博士。"食堂负责人证实,张莉工作期间考勤全勤,曾提出"按菜品受欢迎程度调整分餐动线"等改进建议。
在某社交平台发起的投票中,超10万人参与讨论:
理解派(42%):@教育观察者:"清北毕业生卖猪肉、当网红早有先例,多元就业本该被包容"@北漂小厨:"月薪5000包住宿,在帝都算高性价比了"
批判派(35%):@职场导师李航:"高校扩招导致学历贬值,这种现象值得警惕"@数据民工:"她占用了食堂岗位,真正需要这份工作的人怎么办?"
中立派(23%):@社会学研究生:"与其争论个案,不如关注全国92万硕士送外卖的宏观现象"
张莉的食堂工作服已交还后勤处,但她保留着写满学生留言的笔记本。一条2023年9月的记录格外醒目:"阿姨,今天的藕汤让我想起家乡味道"。或许正如她在自述中所写:"名校标签不该成为枷锁,能在烟火气里读懂具体的人,这段经历就不算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