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众多农民提供了丰衣足食、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托。
然而伴随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各类病虫害也对小麦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在这些病虫害中,有一种极其严重的病害——小麦条锈病,被认定为危害小麦生产的重大疾病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更是造成了重大损失。
小麦条锈病概述。小麦条锈病,英文学名为“Wheat stripe rust”,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
它是小麦锈病类群中的成员之一,对小麦的种植及产量造成威胁。
小麦锈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是影响全球一年生粮食作物重要病害之一。
它由三种不同的真菌引起,包括小麦条锈菌、普通小麦赤霉锈菌和紫穗槐赤霉锈菌,它们分别负责引发不同类型的小麦锈病。
1970年,我国首次发现了小麦条锈病,2010年首次发现了其它两种真菌引起的品种,这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该病害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小麦条锈病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等地区的发生频率逐渐提升,并且其发生强度也不断增加。
此病害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每年都给农业生产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感染后的植物会在叶子上形成条状斑点,这些斑点会不断扩大并变成褐色条斑,最后导致叶片枯死。
除了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外,病害还会导致小麦分蘖减少、抽穗稳定性降低。
此外,霉层甚至会覆盖到表皮上,影响到种子质量及 germination 率。
小麦条锈病危害。影响小麦生长。
小麦条锈病主要影响小麦的叶片功能。
当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叶片上会出现黄色或橙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是病原菌孢子的休眠阶段,也是日后孢子繁殖的关键时期之一。
这些斑点能够有效阻挡阳光照射,导致叶片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减少小麦产量。
条锈病还会导致小麦灌浆不充分,使得小麦的千粒重下降,进一步影响小麦的产量。
根据统计数据,当条锈病发生时,小麦的成熟粒数往往能够达到80%-90%甚至更低,这直接导致了小麦生产中的产量损失。

根据统计数据,当条锈病发生时,小麦的成熟粒数往往能够达到80%-90%甚至更低,这直接导致了小麦生产中的产量损失。
3. 小麦产量损失。
研究显示,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该病害每年导致的损失超过10%,其中由于霉菌产生毒素而导致的损失占比高达40%。
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首要工作是要选择一些耐病品种进行种植,不同品种的小麦对该病害的反应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来降低条锈病危害程度,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择,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一些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合理轮作:
二、三类作物之间进行合理轮作实践是防治条锈病的重要工作之一,因为不同类型的小麦对条锈病的承受能力不同,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该病原菌毒力水平,同时还兼具改善土壤环境和更新农田生产条件作用,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产量。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在防治各类作物病害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我们需要通过合理提高密度方法以及合理开深度等方法来提高植物自身抗性水平。
同时,低温低湿环境要积极采取措施消灭,以防止霉菌孢子滋生和繁殖。
在冬季清理田野中枯死植物残体是降低霉菌越冬场所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越冬霉菌数量。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需选用一些氯苯脲、氟苯丙烯和丙环唑等药物来喷洒处理,同时要均匀覆盖在植物体上,特别是小麦叶片背面,以确保药物起效。另外,还需要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如发现湿度过大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已发生霉菌孢子传播。
早期监测:
早期监测和预警是有效控制障碍性枯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移栽期提前监测杂草等植物上是否有种子萌发,并结合天气变化等因素及时作出预警,可以主动避免人为可以发生该疾病,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