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八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线五丈原病逝。在蜀汉大军撤退时征西大将军魏延和丞相府长史杨仪两人内斗。双方都状告对方谋反,结果就是魏延被杀。内斗的原因是两人都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个人认为不仅是接班人的问题,而是要成为诸葛亮之后的荆州派的领军人。刘禅以诸葛亮名义宣布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分别代表荆州和东州,但他们俩都不是核心嫡系。
蒋琬时代在蒋琬接诸葛亮班后荆州派系受到打压。丞相府长史杨仪升为中军师,但无所统领。光禄勋向郎调任左将军,但优游无事。中部督向宠被剥夺宿卫禁军权。玄乡侯高翔、中乡侯辅匡、关内侯刘邕等成为路人甲。没有传记,也没有后续参与军政的记录。蒋琬这个荆州派虽然接了诸葛亮的班,但整个派系都给打压下去了,蒋琬成光杆司令了。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政高层变动。蒋琬任尚书令,半年后升大将军、录尚书事。尚书令费祎、车骑将军汉中都督吴壹、前将军江州都督邓芝、侍中董允加虎贲中郎将统宿卫禁军、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姜维、前领军张翼、后典军安汉将军汉中副督领汉中太守王平。费吴邓董属东州,张王属益州。姜维是降将,王平也有降将身份。

公元237年七月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反叛曹魏。蜀汉没有任何的反应。同年汉中都督吴壹去世,王平接任汉中都督。公元238年正月曹魏派司马懿征讨辽东。大将军蒋琬要求趁机率军北伐,于是十一月率诸军进驻汉中。但是司马懿在八月就斩杀公孙渊。个人认为蒋琬去汉中不单为了北伐,而是以避东州内逼。也有以北伐的名义获取权力,当年蒋琬在汉中开府。
在蒋琬到汉中后驻扎在沔阳,当年丞相诸葛亮所驻地。改王平为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这等于是把汉中军权收归大将军府。史书没有记载王平和蒋琬的关系,但两人同是丞相故吏。当年丞相让蒋琬署府事,蒋琬让王平署府事,肯定有拉拢交好的意思。公元239年蒋琬再进一步,加大司马。这样蒋琬集军政权于一身。

但大司马蒋琬在汉中待了六年都没有进行北伐。在公元239年派大司马府司马姜维率偏师西入羌中。这是在表示并非没有行动。蜀汉上下对于蒋琬没有大举,没有任何反对记载。公元241年十月尚书令费祎去汉中和大司马蒋琬聊到年底,俱体聊了什么不清楚。公元242年正月姜维率偏师从汉中还屯涪城。这明显是把姜维从蒋琬身边调离。
在姜维离开汉中后蒋琬提出顺汉水东下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有点像是为了继续赖在汉中。东三郡是汉中郡东部,因孟达降魏而归属魏国,魏国在此成立三个郡。蜀汉上下皆反对此计划。刘禅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宣旨。我认为宣旨派三位重量级人物前去是为了压制蒋琬,不然压制不住。多方一起来阻止的目的是防止荆州派再次崛起,又或者是阻止蒋琬成为诸葛亮。

公元243年十月大司马蒋琬从汉中撤往涪城驻扎。在蒋琬离开汉中前时曾给刘禅上了一道疏。蒋琬讲他在汉中六年没有北伐、东征是因为生病,东吴又没有响应。接着提再出蚕食曹魏的计划,让姜维担任凉州刺史。姜维作为先锋,蒋琬自率主力。这个计划跟费祎、马忠他们商议过了。后主刘禅有没有同意,这个不得而知。因为史书压根没有记载后主刘禅的态度,估计是默认。个人认为是蒋琬自为,驻涪城不回成都,意味不交军权。按照汉代的制度统帅都是临时工。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在蒋琬离开汉中时在涪城驻扎,蜀汉军政高层集体升迁。我认为是刘禅对大司马蒋琬的反制。尚书令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于分割了蒋琬一半的权力。蒋琬又在涪城,所以尚书台的实际权力在费祎手中。侍中董允兼任尚书令,尚书台二号。前将军江州都督邓芝升车骑将军。这三人都属于东州派。安南将军马忠升任镇南大将军。前护军王平升任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马王属于益州派。中监军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这里面没有一个荆州派。

公元244年二月魏主下诏征讨蜀汉,由大将军曹爽为统帅。蜀汉朝廷以大司马蒋琬生病为由让大将军费祎率军支援汉中。此次防御战以蜀汉胜利告终,大将军费祎封成乡侯。汉中军护军刘敏封云亭侯。这个刘敏是蒋琬的表弟。算是给蒋琬个安慰奖。九月大将军费祎从汉中返回成都。大司马蒋琬以自己生病为由把益州刺史的职位让于费祎或董允。于是大将军费祎领益州刺史。蒋琬连地方的权力也没有了,完全驾空。蚕食雍凉的计划也一直没有实施,蒋琬继续赖在涪城。
我认为即使蒋琬真想北伐都难以实施,因为皇权和东州必然会结盟阻止。蒋琬却反击失败,因为他没有牌打。身为荆州派的代表人物,执政十三年,蜀汉军政高层没有一个荆州派。请问这样的大佬值不值得拥护?没有那个大佬上位不扶持自己人。也许不是蒋琬不想,而是不能。当蒋琬被迫离开汉中,不回成都而去了涪城,就是在反击。刘禅给费祎、董允、邓芝等东州人升官也是在反击。给王平、马忠升官,就是让他们旁观。
费祎时代公元246年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去世,蜀汉进入费祎执政的时代。蒋琬去世蚕食雍凉的计划都没有实施。史书的说法是蒋琬病情加重。蒋琬的病是到汉中之后就有了,前后病了九年,也够历害了。同年侍中兼尚书令董允也去世。吕乂接任尚书令,陈祗接任侍中。他们都是属于东州派。

在蒋琬在世时由费祎来制衡,现在要由谁来制衡费祎。正常来讲刘禅应该从荆州派再选一位,如当年选费祎来制衡蒋琬一样。但刘禅并没有这样子,反而选择用降将姜维。刘禅升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蒋琬一去世,姜维立马率军出陇西。但姜维每次想要大举北伐都受到费祎的限制,最多给姜维不超过万人。费祎的理由是我们比不上丞相,连丞相都失败了。还是保国治民,等将来有才能的人北伐。陈群、司马懿也对曹真、曹爽讲当年先帝都失败了,还是休养生息好。
我认为费祎不同意北伐,正是因为北伐的方略是姜维所制定。又因两派的斗争,党同伐异。正如贾充等人反对伐吴。杜预给司马炎表章直白讲:“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这里面还涉及到党争,力挺伐吴的张华属任恺一党跟贾充一党是势同水火。司马炎任命贾充为伐吴统帅。贾充不去,司马炎讲那我去?王浚都攻破武昌了。贾充还上奏退军:“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

公元248年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诸葛亮出屯汉中是为了北伐,蒋琬出屯汉中至少名义上是北伐。费祎出屯汉中原因史书没有记载。个人猜测如当时蒋琬当年的目的原因一样。当年费祎的权力是随着蒋琬权力增加而增加,费祎的权力增加就代表着蒋琬被削弱。现在姜维的权力增加,同样代表着费祎被削弱。
公元234年八月蒋琬任尚书令、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公元235年四月升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升尚书令。公元238年蒋琬开府,公元239年加大司马。公元243年费祎升大将军录尚书事。公元244年费祎假节、领益州刺史。录尚书事比蒋琬晚八年,假节晚十年。而姜维在公元246年就录尚书事,公元249年假节。从时间上对比要比费祎快多了。

在费祎出屯汉中时汉中都督王平已去世,新任都督是胡济。他是荆州南阳人,个人认为是荆州派。因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费祎把大军带去汉中,有间接控制汉中的军队的目的,如当年蒋琬一样。江州都督是邓芝。姜维能调动军队就非常有限了,姜维也无法以北伐的名义进驻汉中。尚书令是吕乂,费祎又兼着益州刺史。姜维更无法调动地方资源。
公元246年十一月蒋琬去世,公元247年姜维出陇西。蒋琬一去世姜维就行动了。这次胜负不详,但也能讲是胜仗。因为姜维把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带回蜀汉。公元248年五月费祎出屯汉中。公元249年魏右将军夏侯霸投降蜀汉。后主刘禅封夏侯霸车骑将军。秋,刘禅授姜维假节,率军出雍州。姜维要求大举北伐,大将军费祎不同意。
历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帝王权臣往往通过战争来丰满羽翼。曹丕接班后也是三征东吴,孙权接班也是征庐江、三征江夏。夷陵之战时曹丕不打,夷陵之战结束,曹丕就打孙权。所以关键问题不是打不打,而是由谁来打。第一次征孙权,曹丕把曹真、休、夏侯尚扶成统帅。事后曹丕宣称打赢了,给他们加官进爵,所以有人会写报告就行。

曹魏的曹真、休、夏侯尚并非曹夏侯核心嫡系,蒋琬和费祎也是如此。扶弱系打压嫡系,更符合皇权的利益。扶持没有根基的降将是刘禅的既定方针。蒋琬和费祎属于既用既防。所以诸葛亮死后,姜维地位如火箭般。建兴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一个没有根基降将封县侯。费祎靠着击退曹爽的战功才封乡侯。王平、马岱有降将身份的也封县侯。在诸葛亮时代只有魏延一人凭大破郭淮的战功封县侯。

公元251年夏大将军费祎从汉中回到成都,原因不详。个人猜测有四。一是如蒋琬一样被逼离开。二跟尚书令吕乂去世有关系,新任尚书令陈祗背叛了派系和阶级。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第三也许跟夺嫡之争有关系。曹魏和东吴就曾因此举国中分。蜀汉却没有了任何记载,这是非常不正常。费祎是太子刘璿的岳父。第四费祎摊牌或试探,自录尚书事九年都末开府。

公元251年冬费祎离开成都率军北屯汉寿。同年蜀汉下诏大赦。离开的原因是有神棍对费祎讲成都无宰相位。以费祎的才能,岂会信神棍。这个汉寿正是刘备入蜀后暂住的葭萌关。公元252年费祎在汉寿开府。在公元251年和公元252年姜维的北伐停了。公元253年正月费祎在汉寿召诸将举行年会,在宴会其间被郭脩刺死。这个郭脩是曹魏投降蜀汉的人。费祎遇刺前,怃戎将军张嶷提醒过。说明张嶷知情人。谁是主谋,这个是一个迷。
蜀汉大将军费祎身亡,至少有四位得益者。分别是后主刘禅、尚书令陈祗、卫将军姜维、宦官黄皓,但他们同属皇权派系。自费祎死后,姜维开始北伐。因为代表东州的尚书令陈祗支持。怃戎将军张嶷写信给侍中诸葛瞻让其劝谏堂兄诸葛恪不应北伐远离幼主,其实是阻止两国联合北伐。诸葛瞻的态度不详,史书没有记载有回信。

公元255年征西大将军张翼在朝会反对姜维穷兵黩武。中散大夫谯周和尚书令陈祗展开辩论。还写了一篇文章《仇国论》。公元253年、公元254年、公元255年、公元256年、公元257年,姜维都率军北伐。年年北伐,穷兵黩武。诸葛亮是三年一伐,有两伐并不是。公元258年至公元261年姜维北伐停止。因为公元258年尚书令陈祗去世,荆州南阳董厥接任尚书令。南阳宗预升镇军大将军。
公元259年荆州南郡廖化升左车将军,南郡阎宇升右大将军,益州张翼升右车骑将军。公元261年诸葛瞻任行都护、卫将军。董允升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与董厥并平尚书事。荆州南阳樊建任侍中兼尚书令。公元262年姜维再次要北伐,廖化公开怼。此次北伐后姜维躲在沓中不复回成都。蜀汉也进入灭亡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