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国货之光”真的是中国品牌么?

当你在超市货架前挑选着所谓的“中国制造”,并且自信满满的以为“中国制造制霸全球”。
然而却不知道,如今我们生活中近一半的日用品,都是披着“羊皮的狼”。
这些潜伏在我们老百姓生活中的美国货,你都知道几个?

走进中国任何一家超市的食用油货架,金龙鱼那醒目的包装必定会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这个看似带有浓郁中国风的品牌,背后却有着浓厚的美国资本影子,它虽然属于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可实际控股方却是美国 ADM 公司。
多年来,金龙鱼巧妙地运用“龙图腾”和“年年有余”这样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营销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而且,在2024年,它已然占据中国食用油市场38%的份额,成为无数中国家庭厨房中的常用油。
消费者在选购时,或许压根未曾想到,每一次为家人烹饪美食所使用的食用油,很大一部分利润正流向遥远的美国。
除此之外,还有河南老字号的双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目中首款食品选择。

然而,在2007年被美国高盛集团通过香港罗特克斯公司收购,自此,这个本土品牌就变成了美资企业。

尽管身份转变,但双汇在火腿肠,还有一些半成品丸子之类的市场上占比还是很大的。

无论是街边的小吃摊,还是农村的小卖部,双汇火腿肠随处可见,它凭借多年积累的口碑和广泛的销售渠道,持续为美国资本赚取丰厚的利润。

然而消费者在品尝这些食品时,却很少知道这个品牌是美资企业。
当然,还有一个也是我们厨房和快餐店常见的一种调料品牌味好美。

它通过收购本土香料公司,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进而开启了一场极具针对性的市场渗透。

先从沿海地区喜爱的海鲜调料,再到内陆偏好的番茄酱、乳化酱、风味酱、甜味酱等味好美应有尽有。
凭借它品类的多样性,其年营收超 350 亿元,这个数字是国人熟知的老干妈54亿元年营收的 6 倍之多。

老干妈凭借独特风味和民族品牌形象深受消费者喜爱,而味好美则低调地在调料市场闷声发大财。
浴室里的美国货宝洁公司旗下海飞丝、潘婷、舒肤佳等 9 大品牌如同九条巨龙,在中国日用品市场占据着高达 43%的份额。

为了降低成本,宝洁充分利用中国的制造优势,通过在广州、苏州等地设立生产基地,顺利实现“中国制造”标签转换,巧妙躲避关税风险。

消费者每天使用的洗发水、沐浴露,很多都来自宝洁旗下品牌。
当我们看到产品包装上的“中国制造”字样,心中涌起的国货认同感,殊不知品牌背后的利益都流向了美资。

说起强生你可能陌生,但是大宝可谓是耳熟能详,当时凭借着“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的广告词让人耳熟能详,有凭着便宜量大,成为了老一辈人护肤品中的“心头好”。

然而,2008 年,美国强生集团将大宝 SOD 蜜收入囊中,而且在收购后,强生保留原品牌团队运营,让大宝继续以熟悉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消费者几乎察觉不到背后成了美资企业。

除此之外,2012 年嗳呵母婴品牌也被强生拿下,同样沿用原班人马。

在三四线城市的药房渠道,强生系婴儿护理产品凭借前期积累的品牌口碑,市场占比率高达 67%。

年轻妈妈们为宝宝选购护肤品时,往往基于对品牌的信任,却不知自己正助力美国资本在母婴护肤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中华牙膏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无比正统的国货,但是中华牙膏早在 1994 年就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

此后,联合利华玩起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品牌营销迷局,持续使用“中华”这一极具民族符号的品牌名称进行推广。

在 40 岁以上人群中,仍有近一半的消费者坚信其为国货品牌,这份信任背后是多年品牌形象的塑造。

消费者们在超市货架上拿起中华牙膏时,心中涌起的是对国货的支持,殊不知每一次购买,都在为外国资本贡献力量,民族品牌的红利就这样悄悄被外资拿走。
美国科技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苹果产品的制造环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代工厂凭借精湛工艺与高效产能,贡献了 iPhone 15 全球产量的 92%,可以说没有中国代工厂的全力支持,苹果难以实现如此庞大的全球供货量。

然而,在利润分配的天平上,却呈现出极度失衡的状态,高达 73%的利润流向美国。
不仅如此,苹果在中国区的 App Store 每年抽成超 180 亿元。

中国的开发者们日夜兼程、绞尽脑汁开发出优质应用,却要在苹果的规则下被抽取高额分成,而消费者购买高价苹果产品、为应用付费时,间接成为美国资本获利的推动者。

说到汽车就不可避免的想到特斯拉,特斯拉首个海外工厂在上海落地后,一度被视为中外合作的典范,而且还在中国享受着新能源补贴及关税豁免等政策红利。

凭借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高效的产业工人,上海工厂每辆车成本比美国本土工厂低 28%,这本该是中国产业优势赋能下的共赢局面。

但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蓬勃发展,却拉动美股市值一路飙升,突破 1.2 万亿美元。

中国给予的诸多便利与市场机遇,成为特斯拉股价上扬、美国资本获利的强大助力,而我们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欢呼时,背后的利益却源源不断流向美国。
结尾以上企业仅仅只是一部分,据统计,美资企业通过470起并购完成对中国14个消费品类的渗透。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美资产品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双汇》《金龙鱼》《味好美》《中华牙膏》《宝洁》《特斯拉》《强生》《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