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阿森纳就像看奈飞的电视剧,你永远在等待下一季!
话是有点过分,但现实就是这么扎心。到了现在,不管枪手是赢球还是输球,总能招来一波又一波的黑。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支自带招黑属性的球队。

温格时代起,争议从未停歇
阿森纳的“招黑”体质,那也是由来已久。遥想当年,教授温格空降英伦,给英格兰足球带来一股清流,他强调营养、讲究技术,这和当时英超流行的糙哥足球格格不入。
“这法国佬懂个P足球!” 当时质疑的声音可不小,甚至有媒体直接发问:“阿森纳球员期待温格吗?” 这就好像当年大家都用功能机,然后质疑你用智能手机一样,觉得你玩物丧志瞎折腾。
温格的改革,动了传统足球的蛋糕。他不让球员喝酒吃炸鱼薯条,这在当时的“酒鬼+炸鱼薯条=真汉子”的英格兰足坛,是绝对的离经叛道。但不得不承认,温格用他的足球哲学,彻底改变了阿森纳,甚至影响了整个英格兰足球。他的战术创新、饮食革命,都为后来的英超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然,对阿森纳的质疑声也一直没停过。当阿森纳踢出赏心悦目的进攻时,对手和媒体又开始攻击他们“太软”,对抗不足。尤其是面对曼联、博尔顿这样的硬汉球队,阿森纳的“软”更是被无限放大。

更有人批评温格的球队缺乏本土球员,不够“根正苗红”。虽然温格也努力提拔英格兰球员,但相比曼联和利物浦,阿森纳的户口本确实显得单薄了些。
温格和弗格森的瑜亮之争,更是把反阿森纳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弗格森经常指责温格傲慢,说他不懂英格兰足球。而阿森纳和曼联的比赛,也总是火药味十足,什么披萨门事件,就是这段恩怨情仇最具代表性的缩影。
即使是不败赛季这样的巅峰时刻,阿森纳也没能逃脱被黑的命运。有人说他们是靠运气,有人说温格走运,甚至有人酸溜溜地说:“法国足球最伟大的球员都在他那!”。

在2004年不败夺冠后,阿森纳未能保持强势,迅速陨落,评论员开始暗示温格的统治地位正在消退。有人质疑温格为什么要在拥有了维埃拉和佩蒂特这样强大的中场组合之后,还要引进年轻的法布雷加斯,彻底改变球队的结构?
随后,由于财政压力,阿森纳开始卖人还债,成绩也开始下滑。争四狂魔、第四名奖杯这些梗,也成了阿森纳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即使后来温格带领球队拿了几个足总杯冠军,也依然有人批评他们只会打打杯赛,联赛不行。

阿尔特塔时代:流量依旧,压力山大
时间来到阿尔特塔时代,阿森纳的流量体质依旧不减当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阿尔特塔上任之初,同样面临着质疑。资历尚浅的他,能否hold住阿森纳这艘大船?就像当年大家质疑温格一样。虽然阿尔特塔带领球队拿到了足总杯冠军,但当时联赛战绩的低迷,还是让“阿尔特塔out”的声音大了起来。“信任进程”这个口号,也成了球迷们调侃的对象,2022赛季初,阿森纳遭遇三连败,一度垫底。这下,阿尔特塔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好不容易缓过劲儿来,开始冲击前四,结果最后几轮又掉链子,眼看到手的欧冠资格又飞了。更衣室里,阿尔特塔清洗奥巴梅扬,更是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有人说他“学瓜迪奥拉学了个四不像”。
上赛季,阿森纳一度领跑积分榜,但最后还是被曼城反超,与冠军失之交臂。这下,阿森纳又成了笑柄,被嘲讽关键时刻掉链子。

阿尔特塔在场边激情庆祝,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不成熟、得意忘形。他对裁判和赛程的抱怨,又被贴上了输不起的标签。砸重金引进赖斯、哈弗茨、廷贝尔,又有人说阿尔特塔乱花钱,尤其是哈弗茨,直接被一些媒体扣上了水货的帽子。
社交媒体时代,阿森纳的任何举动都会被无限放大。赢了,会有人吹,输了,那就一定被群嘲!
不得不说,阿森纳的流量体质,既是优势,也是负担。关注度高,意味着更多的商业价值和曝光机会,但随之而来的,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批评。
就像硬币的两面,阿森纳永远处在聚光灯下。他们的成功会被放大,他们的失败也会被无限嘲讽。

或许,对于阿森纳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球队的建队原则:尊重、投入和激情。就像阿森纳在1886年成立时所秉持的原则一样,这也是现在阿尔特塔用来改造球队的原则。
毕竟,只有真正热爱足球,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下去,才能在争议中不断成长。作为球迷,我只能说爱之深,责之切,可以理解。但过度的人身攻击和恶意嘲讽,就没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