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陈老太太坐在主位上,笑容满面地看着儿孙们。
每逢节假日或家有大事商量,她都会把儿女们都叫过来。
一家人欢聚一堂,笑声不断,偶尔也会讨论些家族大事,最后由陈老太太拍板定夺。
然而,在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中,总有一个不和谐的身影——老大克思的媳妇陶忆敏。
陶忆敏在陈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婆婆陈老太太从一开始就对她不满意,觉得她小气爱算计,既不懂得孝敬老人,又不能为陈家传宗接代。
同辈们也不喜欢她,因为她总是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脸上常带着不满的表情。
尤其是当二儿媳家文进门后,陶忆敏的处境更加尴尬。
家文的到来让陶忆敏心里充满了危机感,她觉得自己在陈家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陶忆敏嫁入陈家多年,一直没有生育,这让她在婆婆眼里更是个“不合格”的儿媳。
陈老太太一开始还算开明,承诺可以抱养一个孩子来抚养。
两人曾考虑过从春荣家领养一个小女儿,但陶忆敏偏偏看上了春荣的大女儿。
谁家肯把大的给孩子?
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也让大家看清了陶忆敏并不是真心想领养。
随着家文的到来,陶忆敏再次提起了抱养孩子的事。
这一次,她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她想抱养自己亲弟弟家的孩子。
弟弟家的女儿光彩被陶忆敏带回了家,并给她取名为光彩。
光彩的到来,给陈家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变故。
第一次是在光彩六七岁的时候。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齐聚卫国家文家,因为陈老太太在这里长住。
光彩要喝水,陶先生拿出携带的开口杯给她倒了一杯温开水。
光彩喝了一半后不想再喝了,陶先生让她把剩下的水倒掉。
光彩站在厕所门口懒得进去,便直接把水泼在地上。
数九寒天,水很快结冰,陈老太太不小心踩上去摔了一跤,从此半身不遂,只能卧床不起,直到生命终结。
第二次发生在光彩成年后。
八月十五那天,家里只有克思和陶忆敏在家。
克思想赏月,陶忆敏却不耐烦,只是在他头顶亮起了灯泡糊弄他。
这时突然传来电话说光彩出了车祸,陶忆敏急忙赶去医院,留下几乎失明的克思一个人在家里干着急。
克思实在坐不住,便独自出门去等消息。
结果他一头栽进了一个正在维修的窨井里,不幸身亡。
这两件事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光彩,但她确实是事件的导火索。
收养光彩是陶忆敏对陈家最狠的报复。
自从克思自由恋爱娶了陶忆敏,陈老太太就对她百般挑剔。
嫌她家庭出身不好,工作是个会计,惯于算计;嫌她做人小气,还爱摆脸色,甚至带坏了老大。
陶忆敏深知婆婆对自己的不满,所以即使不敢公然反抗,也要找个途径与婆婆作对。
陶忆敏的弟弟在寿县农村,脑子不太好使,属于“半傻”。
陶忆敏本来对收养弟弟的孩子还有些犹豫,但婆婆的三条抱养原则让她下定了决心。
第一条,不许抱男孩;第二条,抱女孩不许抱娘家的;第三条,抱了我不带。
陶忆敏觉得这是婆婆故意刁难她娘家,于是她瞒着老公,谎称是从肥西旧同事那里抱来的光彩。
陶忆敏的一意孤行给陈家带来了厄运,但她没想到的是,光彩的到来其实也让她自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首先,老公克思的惨死已经无法挽回。
克思虽然不是个好儿子、好兄长、好伯父,但他却是陶忆敏的好丈夫。
他在外面受人尊敬,收入丰厚,回家后一心一意听从她的安排。
陶忆敏尽管在克思失明后有些不耐烦,但失去他后,她才意识到失去了金钱和精神上的双重庇护。
其次,光彩被亲生父母认回,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都在老家照顾他们,陶忆敏常常一个人独捱长夜,形影相吊。
陶忆敏原本以为抱养光彩是对陈家最狠的报复,却没想到这一决定最终让她自己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悔恨之中。
陶忆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有时候人们为了报复他人,往往会做出一些看似聪明的选择,但这些选择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计较和怨恨。
毕竟,家庭的和睦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