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刺杀特朗普”筹措资金,美国一17岁少年竟枪杀父母?

张啸天说 2025-04-18 01:52:44

在这个撕裂成派的美国,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甚至是一个17岁少年穿透深夜家庭的寂静的枪声,事情的起因听起来像极了一部黑色喜剧,却又让人忍不住打个冷战。

17岁的少年动了杀心,而他的杀意,竟是冲他最亲近的两个人,自己的父母。

这场杀戮起因简单到荒唐,让人恍然觉得是在阅读那种快餐式的网文,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为了筹措枪支资金,你没看错,就是为了买枪,最终朝着父母扣动了扳机,而更加离谱的是,他买枪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上爬”,也不是为了“捍卫自卫权”。

而是想要干一件堪称“连近乎疯狂的野心家都自叹不如”的事情,刺杀时任总统特朗普,听到这儿,你是不是倒吸一口冷气?你可能会想,这孩子疯了吧?还是说他受了某种反主流思潮的蛊惑?其实,如果你把这件事情放到整个美国社会的版图里去看,或许就不会那么“惊愕”了。

枪击案件多如牛毛、家庭关系疏离冷漠、政治极化严重,再加上社交媒体煽风点火等等,这少年之手沾满鲜血的时候,其实也是这一切隐性张力总爆发的一个炸点而已,在这个故事里,或许比枪支和政治情结更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父母成了这名少年自己的“第一个靶子”。

根据调查,我们知道,这家庭的表面看起来一切如常,正是在这样的平静之下,早已埋下了令人窒息的裂缝,或许是代沟带来的冷漠,或许是支持不同政治派别后的争吵,甚至可能是这个不断强调“责任”的家庭让他承受了过多沉重的期待。

面对这样的环境,一个脆弱、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心智,往哪里寻求出口?他选择了离谱到极点的方式,因为在他眼里,那两个人,他的父母,不再是关怀的来源,而是阻碍他实现“宏图霸业”的巨大障碍,于是,他用一颗子弹解决了他理解中的“矛盾”。

可是,他真正的矛盾真的已经解决了吗?不得不说,这个疯狂少年自以为“正义”的杀戮计划,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今美国社会的某些令人不安的真相,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共同体单位,家庭,正在以各种方式走向崩解,在经济压力、信息爆炸和社会情绪的夹击下。

家长和孩子之间正在变成对手,而非盟友,而当家庭失去了曾经的稳固地位,人们将被交给更广大的“虚拟社会”去形塑,对于这个17岁少年的例子,不过是一次极端案例,他迷恋上了互联网上反对特朗普的种种声音,积累着对政府、对现行社会的不满。

每日沉浸在阴谋论、仇恨言论中,把那些虚无的敌人化作血肉的仇恨目标,他孤立在一个点对点的数字世界里,没有父母能为他打开更多窗口,反而成为第一个封锁的出口,想想看,这是一个少年,血气方刚,却又稚嫩无知,他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击垮曾给他生命的家人。

也对自己的人生判定了一种无法挽回的失败,再回到他的“伟大目标”,也就是刺杀特朗普,冷静一想,你不觉得可笑吗?一名普通家庭的17岁少年,打一副“历史英雄”的主意,要用子弹决定大家的未来,他深信,自己的小小“作为”将成为改变历史的引爆点。

这一切真的来自于他自己吗?还是说,这只不过是物竞天择的一个荒谬结果,在一个无论哪个阵营都喊着“彻底改变对方”的躁动社会里,像极了他这样的年轻人,被捕猎式的意识形态渗透得彻底迷失,他不再具备分辨真伪的能力,更没有耐心听取温和的建议。

在这样的政治“丛林”中,极端化被默许,仇恨成了吸睛热点,而不同立场之间的理性讨论几乎已经彻底丧失空间,所以,这个少年走向这样的选择并不难理解,唯一寒冷到骨髓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所有人都没能拦住他?当局最终逮捕了这个少年,媒体蜂拥而至,你能想象吗?

这个曾意气风发的“刺杀计划”制定者,站在那里显得像个被拎出水面的可怜鱼,他固然沾满了鲜血,可又无法让人全然厌恶,他无知到了疯狂程度,可又显得过于稚嫩和单薄,或许,在没有枪响之前,这只是千千万万个迷茫中的年轻人之一。

这不禁让人反思,这个19世纪“野心驱使个体”的叙事,如何畸形到今天成了悲剧闹剧的“模板”?会不会,是每一个为这个社会立规矩的大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参与了间接的推波助澜?这个故事,沉重得不带一点暖意,也没有谁能高喊“正义胜利”或“伸张了天理”。

它没有胜者,它的每一面都透露着人性与社会的某种失败,一个生命在17岁自己的血与火中走到尽头,另一对生命在家庭对应的避风港内被亲手葬送,它们都在提醒我们,这是某种愤怒情绪蔓延的晚期症状,如何引导新一代去听见真理,而不是仅仅顺从激愤的煽动。

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健康沟通渠道,如何确保家庭能够真正成为心理的依靠,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所有成年人去严肃反思的议题,这不禁想到一条残酷的话,在一个个“大时代”的裹挟下,有些人、某些家庭、本可平凡的生活,注定会成为不幸的代价。

这种代价得到了什么意义上的回报吗?显然没有。

0 阅读:1

张啸天说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