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 30 岁,正如张爱玲所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生活愈发像一场负重的艰难跋涉,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挤压下,忙得不可开交。每当夜深人静,思绪总会飘回学生时代,那时候的我们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但现实是,大家早已各奔东西,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被生活的难题搅得焦头烂额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来自老同学的消息映入眼帘。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惊喜又忐忑,不由自主地猜测对方找自己究竟所为何事。其实,许久不联系的同学突然联系,大概率逃不开下面这四个原因。
一、借钱周转
《增广贤文》有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遭遇经济困境。当人们陷入资金难题时,出于各种顾虑,不愿向亲戚朋友开口求助,这时许久不联系的同学便成了他们的新目标。在他们看来,同学之间曾经有过纯粹的友谊,借钱或许相对容易。

我的一位朋友就有过类似经历。前不久,他接到一个大学同学的电话。刚开始,两人热情地寒暄,回忆着大学时光的趣事。可没过多久,对方语气一转,开始大倒苦水,诉说自己创业失败,债务缠身,希望朋友能借给他一笔钱解燃眉之急。朋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借吧,担心这笔钱有去无回;不借吧,又觉得抹不开面子,毕竟曾经是同窗好友。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面对老同学借钱的请求时,我们需要在维护情谊和保障自身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看清这份关系在现实面前的考验。
二、求助办事
在这个讲究人脉资源的社会,人脉往往等同于资源。有些同学突然联系你,很可能是有事相求。他们或许想为孩子争取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或许想为家人找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又或许在工作上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难题,希望借助你的人脉关系来解决。在他们的观念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我曾经也接到过初中同学的求助。他的儿子要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知道我在媒体行业工作,便希望我能利用手中的资源为孩子做宣传。我理解他作为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但这种突如其来的请求,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去想 ——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面对这类请求,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处境,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出回应。
三、推销产品
如今,微商、保险等行业发展迅速,不少人将老同学视为潜在客户。他们在联系你时,通常会先和你聊聊家常,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等到时机成熟,便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我的高中同学就曾给我上演过这样一幕。那段时间,她频繁给我发消息,今天分享育儿心得,明天吐槽工作压力,我还以为她是真心想和我联络感情。没想到,聊了一段时间后,她话锋一转,开始向我推销一款保健品。这让我感到十分无奈,原本纯粹的同学情谊似乎被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如果你收养了一只饥饿的狗并使它过上好日子,它不会咬你。这就是人和狗的根本区别。” 人际交往中,一旦掺杂了过多的功利目的,这段关系就容易变味。

四、组织聚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愈发怀念学生时代的纯真友谊,希望通过同学聚会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这类联系通常比较纯粹,大家可以在聚会上分享这些年的生活经历,畅谈人生感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聚会逐渐变了味,成了攀比的舞台。一些人在聚会上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让原本轻松愉快的氛围变得压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同学聚会本应是增进感情的契机,而不是用来炫耀的场合。真正的友谊,不应以财富和地位来衡量,而应该建立在真诚和理解的基础上。正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无关名利,只因心灵的契合。
人过 30,历经世事,我们逐渐明白,许久不联系的同学突然联系,背后往往有着特定的目的。这并非意味着同学情谊不再纯粹,而是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的无奈,让人们变得更加务实。面对老同学的突然联系,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既不能因为一时的情面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不能把同学情谊想得过于复杂,从而错失重拾友谊的机会。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生时代的同学情谊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情谊,用真诚和理解去维护它,让它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