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修身警世文!《九诫》揭示人性9大暗礁,读懂便可福泽一生!

静心墨守 2025-03-25 05:04:50

《九诫》是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所作,他崇尚隐逸、不慕权贵,与汉光武帝刘秀友谊深厚,但始终不仕,后隐居富春山,传世以德行高洁著称。

《九诫》通过九种戒律警示世人,远离嗜欲、贪利、嫉妒、谗言等恶行,提倡节欲守正、清心寡欲,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高度追求以及对人性深刻的反思。其思想情感深植儒道精神,呼吁人们内省自律,以清净安和为人生境界,彰显了“清静无为”的哲学智慧。

《九诫》

汉·严光

嗜欲者,溃腹之患也;

货利者,丧身之仇也;

嫉妒者,亡躯之害也;

谗慝者,断胫之兵也;

谤毁者,雷霆之报也;

残酷者,绝世之殃也;

陷害者,灭嗣之场也;

博戏者,殚家之渐也;

嗜酒者,穷馁之始也。

【译文】

过多贪口福的欲望,是腐坏肠肚的祸患;贪财好利是丧身的仇敌;嫉妒是亡命的大害;恶言恶意是断颈的兵器;诽谤诋毁他人会遭到雷电击毙的报应;残害酷虐是自绝后嗣的祸殃;陷害他人会断子绝孙;赌博会逐渐使你倾家荡产;嗜酒无度是穷困冻馁的开端。

严光,东汉著名隐士,淡泊名利,坚守自我;刘秀,他的同窗好友,后来成为皇帝,礼贤下士,尊重他人。刘秀登基后,严光选择归隐山林,视官爵如泥土。这种不慕权贵、淡泊名利的精神,是不是让你也心生敬佩?

严光(前39年—41年),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市)。严光本姓庄,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周的后裔,为避后来的汉明帝刘庄名讳,后代史学家改其庄姓为严姓。严光为人贤良忠直,从小就好学不倦,在当地享有盛名。严光在长安求学时与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同窗,并结成好友。当时王莽掌权,国家动荡,西汉更始三年(25年),刘秀起兵推翻了王莽的新朝政权,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东汉政权,其间严光积极拥护。刘秀称帝后,严光却选择了隐姓埋名,隐居不仕。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光武帝刘秀曾遣使聘严光,“三反而后至”。刘秀问缘何不愿相助,他回答“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表明了“人各有志,岂能相迫”之意。在拒绝出仕的邀请后,严光最终选定隐居在桐庐境内的富春江畔,“披羊裘垂钓泽中”,过着垂钓隐居的生活。建武十七年(41年),严光离开桐庐回到老家余姚,不久便病逝了。严光不慕功名权势、不贪富贵荣禄的美德为世人所称赞。古往今来,因仰慕严子陵高风而前来拜访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留下了两千余篇不朽佳作。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兴建严光祠堂,并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其隐居垂钓之地富春山麓也由此闻名于世。

读通鉴,知天命,尽人事

前有严光(严子陵),后有李泌。李泌辅助唐肃宗收复长安后,仿效严光。

李泌曰:“臣今报道足矣,复为闲人,何乐如之!”上(肃宗)曰:“朕与先生累年同忧患,今方相同娱乐,奈何遽欲去乎!”泌曰:“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听臣去,免臣于死。”上曰:“何谓也?”对曰:“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上曰:“且眠矣,异日议之。”对曰:“陛下今就榻卧,犹不得请,况异日委案之前乎!陛下不听臣去,是杀臣也。”上曰:“不意卿疑朕如此,岂有如朕而辦杀卿邪!是直以朕为勾践也!”对曰:“陛下不辧杀臣,故臣求归;若其既辦,臣安敢复言!且杀臣者,非陛下也,乃'五不可'也。陛下向日待臣如此,臣有事犹有不敢言者,况天下既安,臣敢言乎!” (通鉴第220,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

李泌求归山不已,肃宗固留,不能得,乃听归衡山。李泌与肃宗的关系,颇似严光与汉光武帝刘秀的关系,严光归富春钓台,李泌归南岳衡山,皆大智者,李泌的“五不可留”是高度冷静理性和现实的分析。范仲淹赞严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可以如此赞李泌。助肃宗平“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功德无量。

中国文人风骨,就是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松竹品格。华夏文人要学周党、严光、管宁等高士能保持自我,不屈从于权势,切莫效仿汉末华歆、王朗等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徒。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