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领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林教授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世界上首个“无硅芯片”!
该无硅芯片是基于铋基(Bi₂O₂Se/Bi₂SeO₅异质结)二维材料进行研发的,与硅基芯片相比,该无硅芯片在电子迁移率上提升超3倍以上,但是功耗方面却降低了至少10%!
电子迁移率是半导体材料中用来衡量载流子(如电子)在单位电场作用下的平均漂移速度的重要物理指标,数值越高,性能越强,功耗越低,高电子迁移率的芯片在AI算力芯片以及神经网络训练中至关重要!
在硅基芯片领域中制约中国核心技术突破的瓶颈,主要是对光刻机的依赖,ASML最EUV新光刻机我们用不了,国产光刻机在光源系统、光学元件以及套刻精度上又比较落后。所以中国科研团队只能“另辟蹊径,曲径通幽”!
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已经印证的道路被别人“堵住”了,那我们就走出一条“新路”来,实现换道超车!毕竟在新路上,我们的起点是一样的!
彭海林教授团队的无硅芯片的研发成果发布在了《自然-材料》期刊上,论文标题《基于铋基二维材料的超低功耗全环栅晶体管》,核心亮点就是替代硅基材料,用铋基材料实现了1.2纳米厚度的全环栅晶体管,其工作电压降低至0.5V。
该研究通过三维集成技术突破了传统硅基芯片的物理极限,更重要的是铋基二维材料可以绕开EUV光刻机的限制,通过材料的创新来实现埃米级(0.1纳米)精度的深加工。彭海琳教授团队就是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直接构建了芯片的“三维结构”,并不依赖EUV光刻机的图案蚀刻制程工艺!
铋基无硅芯片目前仍然处于实验室科研阶段,后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工艺的验证以及后续产线的多产业适配以及成本如何降低。要达到规模化量产还需要时间。
当然了也会面对诸多挑战,比如铋基无硅芯片的大尺寸晶圆的制造难题需要攻克,目前实验室阶段也仅仅是验证了这条路的“可行性”,能走通,但是能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以及用最节省“体力”的走到“目的地”还需要众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继续努力。
当硅基芯片逼近物理极限,我们正站在半导体革命的临界点,无硅芯片的量子世界已撕开一道裂缝,全球芯片的格局正等待着中国科学家重塑!
风雨过后见彩虹!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功了,你就是国家英雄,无硅基芯片之父[点赞]
这是什么阳谋? 还是什么阴谋?东西都还没有做出来就吹,说的这么好,就不怕外国间谍吗?
不是骗国家补贴的。都点赞
一听北大的先是兴奋,后来是失望,兴奋在于研发成功了,失望于欧美马上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