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江苏“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大使命,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江苏作为第二经济大省,落实好挑大梁的责任责无旁贷,这本身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走在前、作示范’的具体体现。江苏将从总书记强调的‘四个着力点’中把准实践路径,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说。
发力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江苏把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中更好发挥主导作用。
4月2日,一个以美丽健康产业为主题的园区在江苏无锡高新区开园,20余个重点项目签约入驻,产学研平台密集落地,一条“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美丽健康全产业链加速成型。
“2024年,园区生态圈产值达63亿元,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照最初描绘的‘5年落地30家美妆明星企业、5家本土企业营收超10亿元、总产值超百亿元’蓝图,我们跑出了加速度,并且有信心跑得更好。”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新吴区区长章金伟说。
“国潮美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美丽健康行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说,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人才、平台资源的优势,助力无锡美丽健康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4年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约占无锡市的一半,无锡高新区也跻身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第18名。
走进江苏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仁烁光能(常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在150兆瓦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上,机械臂正紧密配合,高效运作。打标记号、激光雕刻、空穴传输层沉积等工序丝滑顺畅、一气呵成,一款尺寸为1.2米×0.6米的钙钛矿组件“顺利诞生”。
谭海仁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教授、仁烁光能的创始人。在他和课题组的聚力攻关下,高效率钙钛矿光伏电池的研发及制造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江苏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的48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之一。
“目前仁烁光能平方米级商用钙钛矿组件实现了19.8%的转化效率,创造商用钙钛矿组件新的世界纪录。”谭海仁说,科技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而产创融合则是“从1到100”的实践,企业进军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既融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也聚焦了江苏产业布局。
今年2月20日,仁烁光能总部暨GW级钙钛矿产线项目在常熟经开区启动建设,预计于2026年初建成投产。新项目的产品将大规模应用于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等场景,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全球绿能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强劲动力。
作为国家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南京大学构建起“人才积极—机制宽松—生态适配”的创新体系。截至2024年12月,该校赋予40个科研团队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助力40家初创企业成长,转化学校科技成果199项。
2023年6月,江苏出台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展开系统布局,设立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省地联合、省企联合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眼下,江苏正在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江苏科技系统将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略科技力量聚合、前沿基础研究策源、高新园区新质转型、企业创新能力升级、开放协同创新赋能六个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
加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是经济发展动能澎湃的重要原因。江苏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眼下正在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
不久前,扬州密集打出“组合拳”,陆续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意见》等一揽子政策,实打实为外贸便利化水平营造良好环境。
“希望企业坚定投资发展信心,推动更多优质产能、技术、资金落户扬州。”扬州市市长潘国强说,扬州市将充分发挥企业出海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落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全面开展“政策上门”行动,不断提升通关、税务、涉外法务等服务水平,一如既往支持外贸外资企业发展,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外贸外资企业发展活力。
眼下,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单一性改革越来越少,迫切需要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相互补充、协同发力,增强改革合力。
4月1日,江苏省数据局、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人社厅、江苏省医保局、江苏省残联联合印发《深化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改革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深化基层政务服务改革,为基层织好减负增效“双面绣”。
《方案》明确,2025年,“一平台办理”改革将在基层扩面、扩事项、扩综窗,实现江苏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基层常办民生服务类事项基本接入,全科窗口占比持续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数据充分共享利用,切实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基层敏捷服务、综合服务、协同服务。
率先出台省级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任务清单,推出85项年度营商环境改革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年度重点事项办件超760万件……2024年,江苏稳步推进347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强引擎。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在稳定传统市场出口规模的同时,持续加大东盟、中亚等多元市场的开拓力度,持续增强外贸韧性,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企业出去“闯”,南京用“政策+服务”双重保障来托举,通过强政策、优服务,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接下来,南京将对参加境外重点展会的参展企业给予展位费最高不超过70%的补贴,对省级及以上跨境电商品牌企业给予不高于2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投保企业分别给予传统货物贸易、跨境电商贸易和服务贸易不高于30%、80%和80%的保费扶持等。
为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今年江苏省将支持企业参加115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展会,积极推进江苏中亚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等标杆项目建设。
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江苏,从南北产业共融到沿海板块崛起,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跨域双向开放,各地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产业为纽带、以创新为内核、以制度为保障,通过跨域“链”接,构建起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
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江苏实现叠加交汇。记者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了解到,示范区成立5年多来,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52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方厅水院、沪苏嘉城际等180个重点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走进位于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中科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企业研发团队正与来自复旦大学以及安徽的合作伙伴进行一场远程会议。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浪潮下,这里的企业纷纷跨区域“加好友”,与其他省市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技术开发到最后实现量产,过去可能要经过3年到5年甚至10年以上的周期。通过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合作模式,3年左右就可以快速实现从基础技术到工程应用的转化。”无锡中科芯长三角项目负责人李杨说。
“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江苏发挥实体经济发达、产业基础厚实特长,牵头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有序推进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凌鸣说,江苏充分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4个产业链发展联盟作用,大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累计培育形成209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92家领军企业和47家“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
在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江苏深入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江苏有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序列,占全国比重超五分之一,首批15家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江苏正在发挥国家重大战略融合互动、开放联动的桥梁纽带功能,联动实施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战略,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发挥好江苏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长板,携手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利用,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支撑作用、枢纽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沈剑荣说。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出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短板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眼下,江苏正在利用科技小院串联起资源、人才与产业的关键节点,为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当前正是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一大早,徐州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徐州农科院副院长曹清河便来到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指导甘薯新品种示范推广、脱毒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工作。
“科技小院每年都会组织开展甘薯种植机械化、生产管理、营销培训等系列活动,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助农增收。”曹清河说,科技小院不仅解决了种养环节的技术问题,更成为推动产业链延伸的关键节点,助力乡村从单一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模式转型,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我们新上了甘薯茎叶青汁粉和代餐粉两条产线,这让每亩红薯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的几千元提升到5万元以上。”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起说。
江苏坚持用“农民富”提升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发展成色。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全省已培育千亿元级乡村特色产业8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204个,建设5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粮食总产量持续11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4年,江苏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2414元,位列全国第二。
在江苏,共绘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既有繁荣的乡村,也有繁华的城市。
苏州齐门桥东段古城墙下,藏着一个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占地2.5万平方米的老仓库。岁月的侵蚀下,这个老仓库墙体斑驳、设施陈旧,成为一片沉睡的空间。
在古城保护理念要求下,如何改造这片区域,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区域功能配套?苏州函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接了这个地块。“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按照古城保护要求,打造出一个融合文化体验、商业消费、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新打卡胜地。”苏州函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章晨说,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了高端智慧商贸的新载体、新空间,盘活了沉睡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
在推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2024年,江苏城镇新增就业143.02万人,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新增托位数超3万个,为358万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上门服务;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1114个,筹措保障性住房1.57万套;居民县域就诊率达94.86%,长期护理保险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回望2024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6万元和3.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4∶1,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济日报记者 薛海燕 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