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家喻户晓,在西方却沦为反面教材,是作秀还是美德?

小帅聊漫 2021-12-26 15:13:42

我越来越觉得,只有在差异中人类,才能找到情感的沟通和位置的平衡。——贾樟柯

中西方因为种种原因,在文化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看待事物的角度有着一定的不同。

但是这样的不同是没有对错的,正如贾樟柯所说,人类是需要差异性的,在不断地文化碰撞中文化才不会彻底止步不前。

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差异性,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从中西方对于“孔融让梨”的不同看法,就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但是,这样的差异并没有对错,这不过是两种意识形态下,看事情不同的角度。

而在不断地差异性碰撞之下,我们定会渐渐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以及最合适的位置。

01

东方“孔融让梨”小故事蕴含谦让大道理

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少年,因为“让梨”一度成为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相传,孔融从小就很聪明,学习很好,在他四岁的时候,他就很有礼貌,精通各种诗词歌赋很讨人喜欢。

那么“孔融让梨”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相传,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着一盘梨到孔家拜访。

孔父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孔融丝毫没有犹豫,就把最小的梨子留给了自己,而其他的都遵照长幼顺序分给了他的各个兄弟。

大人问他问什么,他表示,自己年纪最小,就应该分到最小的梨。

孔父听后很是欣慰,接着问孔融:为什么弟弟的梨,也比他的大呢?孔融表示,自己要让着比自己小的弟弟。

这就是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孔融故事的时候,还是小学生。那个时候,老师用这样的故事,来教育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让、友爱兄弟等等。

而我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也是一直都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但是也有一些小朋友,当时对此深感疑惑,他们认为孔融的行为,有着前后矛盾并且没有固定处理事情的原则等等问题。

小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看待事情着他们独有的角度,并且可以提出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但是,他们这些疑问在当时,都没有得到老师耐心地解答。

大人有着自己解决问题的模式,他们要按照合理科学的一套标准来教育学生。虽然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搪塞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大人们总是会告诉孩子,当你长大了很多问题就会明白了。

不过,在我们长大之后,好像也真的会明白很多问题确实不需要答案。

而不管怎么说,在我们印象中,“孔融让梨”好像确实就是符合中华传统,但是西方人对“孔融让梨”的故事却一直都是不屑一顾的。

02

西方视野下视“孔融让梨”为反面教材

我们遗憾地发现,我们用来教导孩子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西方却被当成了反面教材。

比如说,哈佛商学院曾经就用“孔融让梨”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

当时教授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问学生的想法,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他们大多数的人并不认为这是个讲述谦让的故事。

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种作秀的行为,孔融并不是自愿的,而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讨孔父的欢心。

他们并不认为孔融必须要让梨,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并不需要学习孔融的做法。

其实究其原因,这两种说法都有着一定的道理。

而不管是美德还是作秀,都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收获些什么。

中西方人对于孔融让梨不同看法的背后,其实反应出来的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谦让和谦虚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我们从小就被家中长辈教导要懂礼貌学会谦让,而在西方,要勇于展现自己,一味的礼让,会让人感觉到作秀的嫌疑。

他们大概从两个角度思考,从而认为“孔融让梨”更多的是作秀而非美德。

在西方人看来,父母不应该把分配食物的工作,交给一个年仅四岁的小孩。而父母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子女,都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如果孔融拿了最小的一个梨,父母就应该在给予孔融其他的补偿

第二,他们觉得孔融这样的行为,有着一定的作秀行为。

在他们看来,如果孔融喜欢吃梨,却把自己的心爱之物让出去,从而讨得父母的欢心这样的行为是虚伪的,而如果孔融并不喜欢吃梨,他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了别人,却得到了表扬这样的行为也是虚伪的。

中方人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读出了谦让、懂事、长幼有序等中方传统的优秀文化,这没有错,而觉得孔融的行为,带有虚伪色彩也没有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其实就是因为看待事件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我们从中西方看待“孔融让梨”这样小故事不同的看法可以发现,中西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这样的差异性没有对错。

反而文化会在这样差异性的碰撞中,不断绽发出火花,推动文化的进步,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03

结语

其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都有着自身可圈可点的地方,而不同的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文化的差异性,会引领我们不断地进行相关的思考,而这样的良性思考,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们文化的进步。

对于文化差异,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求同存异。

在不断地文化碰撞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差异性,但是也会找到一些共通的感情,找到一个平衡点中和矛盾,帮助自身文化的进步。

对于自己本身的文化,我们要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可以不让自己的文化陷入被动中,我们要用平等、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优秀适用于中国的文化不断发展自身。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