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李香亭的坚韧人生:连续15年捐赠养老金600双绣花鞋送邻里

陕西杂谈 2025-04-13 11:29:11

  

在岁月的长河中,李香亭老人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她的一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书写了一个普通农家女子的坚强与奉献;她的故事,平凡却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温暖。

李香亭,1921年出生于陕西泾阳县一户贫寒农家,一生务农。她未曾上过一天学,却省吃俭用供养四个孩子完成学业;她未曾学过绘画,却亲手缝制六百双绣花鞋赠予邻里亲友;十五年来,她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悉数捐出……

9岁时父亲突然离世

母亲把5个孩子分散开来养活

李香亭出生在泾阳县口镇郭塬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是家中第三个孩子,上有两个兄长,下有两个妹妹。

李香亭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即便是日复一日的劳作,也难以改变家中的窘迫局面。“我们家的日子过得很难,小时候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家里娃多,经常饿肚子,能吃上饭就已经是最幸运的事了。”由于家境贫寒,她没有上过一天学,父母也希望她能早早帮着分担家庭的重担、照顾年幼的妹妹。

天有不测风云,9岁那年,父亲因病突然去世,家里的顶梁柱骤然倒塌,让原本艰难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母亲独自一人带着五个孩子,实在无力支撑这个家庭,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她至今仍记得冬天油菜根长出来时,母亲会带着他们在积雪覆盖的田地里把土刨开,挖菜根带回家煮着充饥。“我们那时候经常吃野菜,啥野菜都吃,把野菜吃得够够的。”

看着五个孩子饿得面黄肌瘦,母亲将大儿子和李香亭送到了他们的舅舅家。舅舅家虽然条件也不富裕,但至少能给兄妹俩一口饭吃。在舅舅家,十多岁的哥哥跟着舅舅在地里干活,李香亭则随舅母做家务:洗碗、扫地、照顾小孩。

老人回忆道:“当时个子矮,洗碗的时候够不着锅台,常常站在小凳子上刷锅洗碗。那时,我学会了烧火做饭,虽苦虽累但至少能在舅舅家里混一口饭吃,有个窑洞遮风避雨,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李香亭老人表示,她和大哥在舅舅家的生活算是好的,她的大妹子被送到附近村子里当童养媳,寒冷的冬天只能蜷缩在灶房的柴火堆里,忍受着严寒和饥饿。而母亲则带着二哥和小妹妹前往表叔家帮工,勉强有口饭吃,日子过得异常艰苦。

丈夫同样是贫苦农民

结婚后一起到县城做长工

16岁那年,李香亭被从舅舅家接回自己的家。此时,哥哥们也都成了劳力,妹妹已经逐渐长大,家里的日子才稍微好了一些,但生活依旧充满着艰辛。

18岁时,李香亭迎来了她人生的重要节点——结婚。丈夫同样是农民,家中条件与她家差不多,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结婚时,李香亭和丈夫只能用一间简陋的窑洞作为新家,除了简陋的床铺和一两件必需的生活用品,窑洞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那时,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和丈夫共同努力,或许将来能改变贫苦的生活。

结婚后,李香亭和丈夫到泾阳县做长工,他们走到一个个农田里,去为地主和富户干活,辛勤劳作以换取微薄收入。

夫妻俩虽然贫困,但相互依赖、相互扶持,这份深厚的感情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当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孩子后,决定回家务农。孩子们的到来,让这对夫妻更加努力,希望能通过双手改变家人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渐稳定,农村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每天凌晨四五点,李香亭便起身为家人准备早饭,随后下地劳作。傍晚回家后,她还要洗衣、喂牲口、照顾孩子。即使如此繁忙,她从未抱怨,默默坚守着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省吃俭用让孩子上学

送3个儿子去参军

李香亭和丈夫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因为自己没有上过一天学,李香亭坚持让四个孩子都去上学。最终,三个儿子读到初中毕业,女儿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也是唯一的高中毕业生。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李香亭为了给女儿凑够五块八毛钱的高中学费,在生产队工作之余,还为村里人帮忙织布,但仍凑不够学费。当学校了解到她家经济困难时,给她女儿每月提供7元的助学金,几乎能涵盖所有学杂费用,减轻了家庭负担。

“虽然家庭条件艰难,但我始终坚信,教育是孩子们走出困境的唯一希望。我一辈子没上过学,不能让孩子也像我一样。”

当时,李香亭和丈夫为了供养四个孩子上学,自己省吃俭用,却不舍得让孩子们受委屈,他们把好吃的馒头留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背去学校,自己在家里吃最粗糙的杂面窝头。

1962年,中印边境局势紧张,国家需要更多的青年力量投入边防工作。李香亭的大儿子当时已经在新疆参军,为响应号召,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将另外两个儿子也送去参军,保家卫国。

1966年,45岁的李香亭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四个儿女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也都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目前,李香亭家里共有4名党员已“光荣在党50年”,都获得了党中央颁发的纪念章。记者采访时,她还特意佩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屋子里走了两圈,还自豪地说:“我们家现在是三代党员,孩子们都说,是我带出来的。”

谈起母亲李香亭的入党经历,女儿梁韧说:“母亲入党的时候是村里的妇女队长,她主动申请入党,她对村民的事情比自己的事还要上心。后来年纪大了,不能亲力亲为,但只要村里有人办喜事或者哪家有困难,她都号召我们出钱出力。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梁韧表示,母亲心地善良,特别乐于助人。尽管家境并不宽裕,但她总是愿意把家里的粮食分享给那些更困难的乡亲,“村里没有一个人不夸母亲好。她一辈子没有跟人红过脸,没有为啥事情跟人吵过架”。

连续15年捐出养老金

是“好公婆”也是“咸阳好人”

2010年5月,泾阳县政府部门在兴隆镇许庄村举行新农保养老金(后来改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发放仪式。李香亭老人做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将自己每月75元的养老金全部捐赠给慈善部门,用于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15年来,李香亭老人坚持每月捐出全部养老金,截至目前累计捐款已达1.3万元。

谈及捐赠养老金的初衷,李香亭老人动情地说:“我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知道生活困难是什么滋味。现在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好了,我就想着把这点钱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

助人为快乐之本。李香亭老人虽然一生坎坷,但她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心态,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她常说:“能帮到别人,我感觉很开心!”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她都主动参与募捐,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村里修路时,她号召全家捐资;村里的村民浇地不方便,她动员子女整修道路……

李香亭老人的善举不仅温暖了他人,也促进了家庭关系的融洽。她和三个儿媳和睦相处,视她们为亲生女儿,帮她们带大了9个孩子。邻里乡亲都称赞她为“好公婆”,她也因此被村里推荐,入选泾阳县第一届“好公婆”,并于2017年12月入选“咸阳好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的真谛,成为大家的榜样。

做600双绣花鞋送邻里

104岁还能做针线活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见到了104岁的李香亭老人,她现在跟着女儿梁韧在西安居住。屋内布置得简朴却不失温暖,墙上挂着一家人的合影,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李香亭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脸上满是慈祥。

梁韧告诉记者,每年夏天,她都会带着母亲回到泾阳老家的窑洞小住一段时间,天冷了则会回到西安居住。她说:“夏天的时候,窑洞内格外凉爽。相比空调带来的冷气,母亲更喜爱窑洞那份自然的清凉,她不爱吹空调。”

李香亭老人满头银丝,精神矍铄,虽年事已高,听力已有些下降,但依旧能生活自理,而且行动利索。她还常常帮女儿分担家务:洗菜、择菜、洗衣服,她总说:“动一动,心情好,身体也不容易出毛病。”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老人至今仍能熟练地制作儿童绣花鞋,针线穿梭间尽显巧手功夫。

温暖的阳光下,李香亭老人手中拿着一双尚未完工的绣花鞋,向记者展示她的针线活。她的手指依然灵活,穿针引线间,彩色的丝线在布面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老人笑着说:“就这么点手艺了,只要大家喜欢,我就高兴。我做活儿快得很,三四天就能做一双绣花鞋。这些都是给娃们做的,看这螃蟹腿多得很,这个娃穿了再一个娃还能穿。”

“这是母亲现在的主要‘工作’了,从2012年开始绣花、做鞋,做好绣花鞋就送给乡亲邻里和亲朋好友,这么多年已经送了600多双。”梁韧说,母亲这一针一线里都饱含着她对晚辈的关爱,“母亲从来没学过绘画,没想到竟然能自己打样纸、设计鞋样,把螃蟹、蝴蝶、梅花鹿等小动物画得惟妙惟肖。很多亲朋好友收到母亲做的绣花鞋后,都说这是艺术品,舍不得穿,有的还放在家里当装饰。”梁韧笑着说,母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鞋从来不卖,只送人,她说能让孩子们穿上她做的鞋,是最开心的事。

最爱喝苞谷糁稀饭

长寿秘诀:吃饱睡好家庭和睦

谈话中记者得知,李香亭的丈夫是1994年去世的,当时78岁。

如今,104岁的李香亭老人思维清晰,胃口也很好。谈起长寿的秘诀,她笑着说:“吃得饱,睡得好,家里人和和睦睦。”梁韧说,母亲性格温和,待人宽厚,遇事不急不躁,心态好,不爱生气,这或许是她长寿的重要原因,即使遇到困难或不如意,她也不与人争执,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我母亲的作息特别规律,早上六七点起床,晚上九点多就睡,中午还会午休一会儿。”梁韧说,老太太生活习惯简单健康,天气好的时候,她还坚持外出遛弯,最远的时候甚至能步行三公里。

“在饮食上,她一直吃得很简单,口味清淡,最爱喝苞谷糁稀饭,不爱吃油腻或辛辣的食物。以前不怎么吃牛羊肉,现在年纪大了,反而能吃一点了。”梁韧说,母亲的饮食并不是于山珍海味,而是粗茶淡饭、合理搭配,保持营养均衡。

“母亲长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关键是要保持规律的生活、良好的心态,再加上适量的运动,日子简单但舒心。”梁韧笑着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文/图

普通人的一生也值得被记录

人生百态“忆往昔”邀您来讲

嗨!老伙计们,见字安好!

这么多年,每次用文字、影像记录不同人生故事,再通过报纸、视频分享给你们时,我们也好奇:报纸或屏幕后正看故事的你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是否愿意说来听听?

现在,机会来了!

《华商报·颐养周刊》“忆往昔”栏目,常年征集稿件与线索,期待你们的回忆与分享。

请敞开你记忆的门,把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浮浮沉沉、记忆犹新或是刻骨铭心娓娓道来。

人生百态,邀你来讲,一起来赏。

你可以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简述你的故事,并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与你联系,倾听并记录。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0 阅读:2

陕西杂谈

简介:说说陕西文化、历史、娱乐圈的事 谝文化栏目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