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扎心的真相:谁伺候父母多,谁操心多,谁落的埋怨多

青柠的异想记 2025-04-29 23:50:59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大儿子在老家照顾父亲,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着老人看病,散步,把老人照顾的很好。

但在父亲嘴里,是没出息的儿子,照顾他也不够细心,他生气的控诉儿子的“罪行”:

如自己半夜要上厕所,要叫儿子好几遍,儿子才行。

儿子家做的饭不和他胃口,自己吃不饱。

……

说起大儿子的不好,老父亲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说起常年不在家,一年只回来一次,一次给1000块钱的小儿子,满口夸赞。

说小儿子好,经常给他打电话,关心他的身体,提醒他多运动等等。

这个视频暴露了一个很残酷的真相,那就是谁照顾父母,谁操心多,谁不落好。

那个常年在外、很少回家的子女,偶尔打个电话,父母就感动得不行;

而那个每天照顾父母、端茶送水、陪医送药的人,却总被挑三拣四,甚至被埋怨“不够细心”“不够耐心”。

为什么?

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叫“付出者困境”,意思是越是长期付出的人,越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挑剔。

因为人性有个弱点,习惯把“日常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而把“偶尔的施予”当作恩惠。

所以,不常照顾父母的人,偶尔做点小事,父母就觉得“这孩子真孝顺”;

而日夜伺候的人,稍微有点疏忽,就会被指责“你怎么这么不上心?”

1、为什么付出越多,越不被珍惜?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提到:“人们对稀缺的东西更珍惜,而对随手可得的东西往往视而不见。”

常年照顾父母的子女,就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一旦少了,才会意识到有多重要。

而很少露面的子女,就像“奢侈品”,偶尔出现一次,父母就觉得珍贵。

此外就是很现实的一点,父母就是偏心。

有些父母心里清楚自己偏心,但不愿承认,于是会把愧疚感转化为对“付出者”的挑剔。

网友李姐分享,她照顾瘫痪母亲5年,每天洗衣做饭、擦身翻身,可母亲却总念叨:“还是你妹妹贴心,上次回来还给我带了点心。”

后来她才明白,母亲其实知道亏欠她,但不愿面对,只能通过贬低她来平衡心理。

2、如何打破“付出越多,埋怨越多”的怪圈?

①学会“偷懒”,让别人也有机会付出

“别把所有事都揽在自己身上,否则别人永远学不会负责。”

偶尔“请假”,让其他兄弟姐妹接手,适当示弱,让父母知道你的辛苦。

②设立边界,拒绝道德绑架

“孝顺不等于无限牺牲,健康的爱需要有底线。”

如果父母无理挑剔,可以温和但坚定地说:“妈,我也很累,希望您能理解。”

如果兄弟姐妹推卸责任,可以直接沟通:“照顾父母是大家的事,不能只靠我一个人。”

你做了什么事情,不要只自己知道,要摆到明面上,让其他人无法逃避。

③“真正的孝顺,不是为了换取感激,而是为了自己问心无愧。”

降低期待,承认父母可能永远更偏爱那个“不常回家”的孩子,但你的付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真正的孝顺,是量力而行,是设立健康的边界,是在爱父母的同时,也别忘了爱自己。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你可以尽心照顾父母,但不必耗尽自己。”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1 阅读:9

青柠的异想记

简介:从心理学的角度,理性解决亲密关系、家庭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