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买来应该晾多久才是安全的?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2025-03-13 05:40:48
新车买来应该晾多久才是安全的?

先说结论,再听茶余饭后小内幕

我一般给建议是:

夏天:2周,半开窗通风,露天,天窗遮阳帘勿用

冬天:4周,其他一样

5-20万价位车型,建议上车先开窗至少3年,一直保持也可以

20-50万价位车型,建议上车开窗保持一年时间

是说上车把座舱内空气换下就可以关窗哈……这个习惯保持1/3年…

*气味和三醛五苯甲醛在我们车企,一个叫Odor,一个叫VOC,不是一个东西,甚至不是一个来源

因为有气味不代表有毒,比如酒精,比如香水,而有毒不代表有气味,比如甲苯会带一点芳香味,甲醛浓度不高的时候很容易被其他气味掩盖,比如身上的汗味或者洗发水的香味。

*关于车内气味,有个小窍门:新车车内气味,一般和该车隔音效果成反比(前提是前排都是双层夹胶玻璃,气味不代表VOC,好车即便新车有点气味,2-3周内也能明显散完)

因此作为车企的我们,是把voc和odor作为两个分开的测试项目进行考核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差不多从2014年开始,国内车企的voc要求就全面高于欧美了,而且从那个时候汽车行业也开始全面推行水性材料

持久气味/voc大头——阻尼止震材料:

这类材料主要分LASD(水性丙烯酸阻尼涂布)和丁基橡胶,作用是贴/涂覆在底盘钣金上阻止车身共振和异响

丁基橡胶差不多是你车内长久异味无法散去的唯一来源(外物侵入例外)

而国内差不多所有一二线豪华品牌,包括20万以上车型,都可以确保不再采用丁基橡胶,如今已经全面采用LASD来替代,因此这两年国内车被起名“臭臭”的案例明显减少了

而更有甚者是在追求新车就无味的境界——比如沃尔沃

当一般车企把LASD涂布成这个样子的时候,而沃尔沃差不多只有下图的1/3(也算降本)

好处就是,气味明显改善,缺点就是,沃尔沃是出了名的隔音不好,曾经还有过共振门问题(什么排气共振,后来加回到1/2不就好了,虽然隔音还是差了点)

因此适当的使用LASD避免使用丁基橡胶,气味和暴晒后的气味就会好很多,也不用极端去处LASD,否则会带来其他问题

20万以下,不一定都不用LASD比如CT4和S60肯定也是LASD,但15万以下开始比例就高了

以某车企自家产品在第三方夏测表现中,甲醛比例也是与价格成反比的,按理来说,价格越贵的车型,因为车内的皮革,胶水,海绵,隔音棉地毯,更多,voc风险更大,然而,核心差别还是在地板止震材料上

下面是用LASD的车型结果(上面的汉我记得好像也是LASD,但汉的问题主要是内饰PU,醛类…)

09是确定和沃尔沃一样LASD,其他两个不知道

宝马不确定,因为宝马内饰气味也偏重,而且包括奔驰在内,此前欧洲都喜欢用丁基,欧洲标准的问题,不过现在上汽和一汽奥迪都换成LASD了、宝马和奔驰应该也差不多了,model3早期版本是丁基的。

这个就是丁基阻尼止震橡胶,曾经某车企的“白血病”门就是把这个掺入了沥青材料,但一价钱一份货,只要是不掺沥青的丁基橡胶,在欧洲至今很普遍……

另一个大头是——内饰材料:

也是2014年起内饰也全面水性化,虽然水性化一开始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包括pu这类皮革材料物理性能不及溶剂法做出来的产品,不过这两年也都慢慢提升解决了,加上大部分材料在出厂前都会进行除味处理,因此,有老车的小伙伴如今如果去买新车,或者参加车展,一定会惊异于现在车内气味的改善

说一个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事情,2014年左右,我开始涉及管理座舱的内饰材料,其有一次我发现即便我们cmf定义的内饰材料,气味和voc都合格,但总成测试结果里面始终有醛类和甲苯存在

于是我就到供应商端,开始找工艺材料和工艺过程的问题

到现场后我第一个查的就是发泡,我们对发泡现场的空气进行了采样,后续采用袋子法送到sgs进行了测试,发现大量胺类和醛类(因为胺类的气味是比较容易被人闻到的),所以当时就取样了

座椅,和扶手等软材质的内饰,里面白色发泡部分都是由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反应而来,其反应过程中会释放醛类和胺类物质,但对于现场工人来说,更危险的游离态的异氰酸酯,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第二个检查的就是胶水,虽然我们自己产品用的是水性较,但喷涂现场有大量其他产品在采用溶剂性胶水,于是我们就收集了这些胶水的排号,回去对胶水进行排摸

方法很简单(找到胶水排号和供应商,从胶水供应商那边获得msds信息)

这个代号AS108的胶水,就是当时含有甲苯成分的溶剂型内饰胶水(而另一个毒物正己烷却并不在VOC测试项目里面,但富士康曾经用正己烷代替酒浸擦拭iPhone玻璃出过事情,你们可以自己查)

虽然理论上所有的胶水溶剂会在制造过程中挥发,但是这部分溶剂大部分因为比重都比空气重,所以沉积在工厂近地面处,即便我们的产品采用的是水性胶水,但施工过程中,这类沉积的溶剂,也渗透到我们面料的多孔结构里面,就如同活性炭吸附原理一样,这类沉积的溶剂分子,会被包覆困在内饰件里面,日后慢慢随着使用和温度析出

而一些优秀的工厂,会设计近地面的排风抽气管道,将厂房内的污染空气过滤后排放出去(国标对溶剂污染物工厂排放有严格要求),这样就不会有交叉污染的产生。

这件事情直接推动了该工厂后续项目全面禁止采用溶剂型胶水,此后随着内饰voc的要求愈发严格,也推动了国内水性胶的国产化和降本的普及进程,包括上面的甲苯和正己烷,也告别了大部分T1供应商

毫无疑问的是,这两年国产汽车包括合资的voc水平,绝对会高于同级别的进口车型(国内外标准不同),即便是采用丁基阻尼的材料,也没人再敢用沥青来替换,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但国标和全行业的关注,使得在气味和voc这件事情上,底线还是相对稳固的。

嗯,至少在我在职过的车企里面



0 阅读:2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