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1594年——1658年1月14日)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他出生于明万历年间,家庭贫困,但是非常爱读书。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考功名是头等大事。结果当时朝政不稳,天灾人祸,各种乱。谈迁连续两次赴京赶考,都名落孙山。
那怎么办?自己能读会写,弄个私塾教村里的娃娃们读书,或者到那些官员身边做做文书工作,最差到街头摆摊帮人写书信,饿不死……不过谈迁是个有理想的人,总要找点事情干吧。
谈以训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因为母亲去世,在家守孝。既然没什么事,那就读读史书吧。读着读着,他就想着自己写一本最全面最详实的明史。说干就干,谈迁开始四处查找资料,辛辛苦苦了五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
之后,就是努力搜集更多的资料,增删修改,连续“六易其稿”,整整用了二十六年时间,终于完成了400多万字的《国榷》。
二十多年时间,跑了无数的地方,查阅了无数的资料,才完成这本书,毕生心血啊!写完这本书已经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成了53岁的老人。
《国榷》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万万没想到,书稿正准备印刷出来,就被人偷走了。偷啥不好,偷一套书稿?
谈迁完全崩溃,不吃不喝不睡。折腾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提笔重新撰写。四年之后,新稿《国榷》终于完成了。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4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