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公布的“一级致癌物”,很多中老年人当成宝,莫大意了

张老谈养护 2025-04-20 18:02:4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门口晒太阳的大爷递过一杯热腾腾的“养生茶”,里头泡着几片“三七”、几颗“槟榔”、还有一撮“艾草”,他一边喝一边念叨:“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能活血、抗癌、治百病。”

他拍着胸脯说得铿锵有力,仿佛一口就喝下了长命百岁的秘方。然而,若是再往前翻几页《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物清单》,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被捧上神坛的“养生圣品”中,有些竟赫然在列,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一级致癌物,在医学界的意思就是: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类致癌。这不是“可能”“疑似”,而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致癌物的分类极为严谨,一级致癌物,是被国际公认的“高危分子”,就像一颗颗隐形炸弹,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人们的生活中。

令人唏嘘的是,在中国的街头巷尾、农贸市场、保健品展销会上,这些“炸弹”却常常披着保健的外衣,被中老年人当成宝。

有的用来泡茶,有的熬汤煲粥,有的甚至天天含在嘴里。所谓“病从口入”,这话不光说食物中毒,防癌亦是同理:嘴上贪一口,身上受千灾。

槟榔,一个典型例子。在中国南方的湖南、海南、云南等地,嚼槟榔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怀”。不少中老年人嚼了一辈子,觉得提神醒脑、助消化。但医学界早有定论,槟榔不仅会上瘾,更是确凿无疑的一级致癌物。

2017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长期嚼槟榔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8倍。台湾地区的一项调查也发现,超过六成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槟榔习惯。

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毒瘾”往往是伪装成“民俗”的形式存在。乡下老屋的墙角,贴着“老槟榔,养胃壮阳”的小广告;村民口口相传,“槟榔能杀虫、解毒、治风湿”,听上去比药典还权威。

可事实是,槟榔中的生物碱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慢性刺激,诱发白斑、溃疡,最终发展成癌变。而且一旦成瘾,戒掉比戒烟还困难。

再说“艾草”。每年端午节,不少家庭门上要挂艾草,说是“避邪驱虫”。有些人甚至把艾草当成“万能草”,泡脚、熏屋、煮水、煲汤样样来。可问题在于,艾草燃烧时产生的挥发物中,苯类化合物浓度极高,而苯在医学上早已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尤其是在封闭空间长时间熏艾,对呼吸系统的刺激非常大。2019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艾灸时空气中苯浓度可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长期接触可能诱发白血病、鼻咽癌等疾病。

除了这些“草药”,还有一种“液体毒药”也频频被误当成“延年益寿”的良方——高度白酒。尤其在北方地区,有些老人每天必须来上一两杯“二锅头”,说是“通经络、活血脉”。可白酒里头最活跃的成分——酒精(乙醇),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明文公布的一级致癌物。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料显示,酒精与至少七种癌症密切相关,包括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有人会反驳:“我爷爷活到九十多岁,每天都喝二两白的。”但这类说法就像买彩票中大奖的故事一样,并不能代表普遍规律。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言:“健康长寿的关键,不在于‘吃补’,而在于科学的生活方式。”

再看一种被不少中老年人视为“宝贝”的补品——“胎盘素”。有些人听说“胎盘能补气养血、美容抗衰”,便从地下市场购入“人胎盘”制成的胶囊或粉末服用。

这类行为极其危险。首先,胎盘中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尤其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毒等。其次,未经正规处理的动物或人类胎盘,根本无法保障安全与效果。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明令禁止个人私自制售胎盘类产品,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城乡结合部的保健市场上,这类“胎盘宝”依然流通甚广。

而更隐蔽的,还有“泡脚粉”“草本足贴”“排毒茶”等五花八门的“保健神器”。这些产品打着“排湿气”“清毒素”的幌子,其实往往成分不明,部分甚至含有重金属、苯并芘、多环芳烃等一级致癌物质。

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检测发现,某些“排毒足贴”中砷含量超标数十倍,长期使用有致癌风险。

在医学角度,这些被误信为“宝贝”的东西,往往是因为缺乏科学常识,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且受传统观念影响深重。

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常常以“经验主义”代替科学判断,以“口口相传”压倒权威证据。更有甚者,把不适当成“排毒反应”,把不舒服当作“好转现象”,结果把小病熬成大病。

所以,一个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识别这些隐藏在民间“偏方”里的健康陷阱?

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社区医学科普体系”。比如日本,每个市町村都有“健康讲座日”,由医院医生、药师定期下乡讲解保健知识。

德国则推出“家庭医学顾问”制度,家庭医生定期评估居民的饮食、生活习惯,提前干预。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普及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有几点冷门但实用的建议,或许更值得记住:

第一,不要盲信“古方”或“祖传秘方”,任何药物或草药,必须有现代医学研究支撑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二,习惯性摄入某些物质,应当定期进行健康筛查,例如口腔检查、肝功能检测、肠镜检查等,以防患于未然。

第三,建立“可信赖的健康信息来源”,可以是社区医院、权威科普平台、县级疾控中心等,避免信息来源的“野路子化”。

第四,家人之间要有“互相监督机制”,子女应多与长辈沟通,及时纠正不当饮食或用药习惯。

第五,把健康当成“日常的修行”,而不是“吃出来的奇迹”。

很多人以为防癌是件复杂的事,其实归根结底,无非是三句话:不沾有毒的,不吃不明的,不信没谱的。

健康不是豪赌一把的幸运,而是点点滴滴的选择。别让那些被误当成“宝”的一级致癌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催命符”。

参考文献:

[1]吴建平,周学东,陈洁,等. 槟榔咀嚼与口腔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7, 52(1): 15-19.

[2]刘爱华,张红,高翔. 艾灸烟雾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9, 36(3): 209-213.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排毒足贴质量安全监测报告[R]. 2021.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298
评论列表
  • 2025-04-21 18:44

    中医药、博大精深!想象医学、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