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外品牌发展史

跨境老徐 2022-05-10 14:40:14

过去30年来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走出去

1980年-2000年当时中国企业在技术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过大,早起走出去过程中,我国主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但大多引进的都是国外相对落后的或即将淘汰的产业、技术,产生了低成本、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早期中国制造模式。以格兰仕为例,借助当时国外公司将产能向中国转移的契机,从东芝公司引进微波炉生产线和技术,为其掌控整个生产流程打下基础,并在往后积极进行海外市场扩张,寻求配套合作。格兰仕以OEM的方式实现早期企业出海的战略,迈出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但同时由于经验不足,对经营所在国的政策法律背景、市场环境缺乏了解,对产品销售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理解不足,都会导致创新管控不力,由此给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品牌造成早期的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走进去

表现为2000年前后到2008年,在这个阶段,我国企业主要是通过连线式海外经营推动技术集成,说白了就是要融入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这不仅要求企业要做到与创新项目所在国的商业文化相融,更重要的和当地创新社区中的各类组织保持情感相通、力量相合、取向相同。海外并购和深度合作创新是“走进去”的主要方式。

以万向集团为例,不断通过收购海外公司获得其品牌、技术、设备和市场。并以此为敲门砖,打通了向福特等汽车生产商的供货渠道,为企业的更高创新夯实了基础。

然而在此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并购能力不足,被收购的企业治理和组织协同问题越发明显,所以对海外并购企业的核心业务不仅要吞的下,更要消化得了。

第三阶段:走上去

08年金融危机后至今,我国企业得益于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有机协同,一批领军抓住时机“走出去”,快速推进海外投资,利用先前积累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基础,开始对国外研发机构进行整合和控制,逐步提升自身技术力量,再进一步去主导海外市场。诸如白色家电产业的海尔、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华为,开始面向全球研发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海外输出,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通过织网式全球经营来促成技术引领,主要表现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生命周期长、人力和装备投入少的高端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以“引领者”自居, 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如何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全球的竞争优势。在构建点与点、线与线织成的全球创新网络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防范新的颠覆式创新,和来自国际上新的追随者的挑战。

0 阅读:39

跨境老徐

简介:跨境电子商务零售业资深分析师,中国外贸新业态推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