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对华为最期待的莫过于麒麟芯片了,都知道华为遭遇了怎样的规则措施,自研的芯片不能投入生产,仅维持设计阶段。
但华为并没有放弃芯片研发,坚持对海思半导体部门投资。结合华为公开过芯片堆叠专利,于是业内疯狂传言华为已经开发出芯片堆叠技术方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官方正式回应了。
华为自研芯片十几年,在2004年就成立了海思半导体部门,相继研发出了麒麟、鲲鹏、鸿鹄、凌霄等系列芯片,极大满足了自身业务的需求。
华为靠自研芯片减少对外采购,别的手机厂商都需要找高通买芯片,而华为只需要找代工就行了。但是自从芯片规则实施之后,一切都变了,华为靠芯片库存维持业务,同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找美企采购芯片。
尽管如此,华为依然坚持到底,华为说过只要养得起就会一直养着海思部门。海思这几年依然在开展招聘活动,说明华为说到做到,而海思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先后取得了多个芯片研究成果。
比如在业内广泛关注的芯片堆叠领域,华为去年5月份公布了一份“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电子设备”专利,可应用于电子技术领域。
根据这份专利,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华为芯片堆叠破局,换道超车等话题消息甚嚣尘上。到了今年3月中旬,网上更是传言华为开发出了芯片堆叠技术方案。该传言甚至以“官方”的话题视角宣布取得了芯片堆叠的重大突破,仿佛确有其事。
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华为真的搞定了芯片堆叠技术,实现多块芯片的叠加方案,估计要不了多久,麒麟芯片就能回归了。
关于这则传言,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对此,官方正式回应了,华为表示网上流传的通知是仿冒的,属于谣言。
华为辟谣了芯片堆叠技术方案开发成功的消息,所以再看见此类“华为芯片堆叠开发成功”消息的话,可以断定是谣传了。
其实这类的谣言不是突然间兴起的,最早从2020年开始网上就有相关话题。流传最多的说法是华为把两颗14nm芯片通过叠加工艺实现7nm芯片性能,实现1+1等于2的效果。
如果仔细琢磨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两颗芯片堆叠该如何降低功耗,其次怎样缩小芯片尺寸,最后相关的制造技术,封测工艺和电气互联等问题又要怎样去解决。
任何一个都是不小的难题,华为研发芯片十几年,不可能忽略这些。而且华为不具备芯片制造的能力,仅仅只是进行基础研究。
华为公布的芯片堆叠专利也不代表掌握了完整的芯片堆叠技术方案。对于研究芯片堆叠技术,华为的说法是“采用多核结构,以制程软件架构和重构和性能倍增。”
这里涉及到了软件技术,以及芯片异构集成方法。或许有点类似于小芯片技术,把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的两颗裸片集成全新的单颗系统级芯片。
小芯片技术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国内已经制定了小芯片的技术标准。从引线接口,封装工艺,制造材料等多方面设定标准协议,给行业提供更多的芯片发展思路,在先进封装产业中打破摩尔定律的极限。
这才是多块芯片组合的方案,追求的是更高性能,更小尺寸,更低功耗。若是真的按照业内传言所说,华为芯片堆叠技术把两颗14nm芯片组合成7nm,暂且不论能不能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了功耗肯定会翻倍,芯片尺寸也无法缩小。
简单来说,华为的芯片堆叠是重构芯片性能,不是把两颗芯片上下左右叠加在一起。
华为芯片的问题需要放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去解决,目前靠采购芯片维持智能手机业务的运转。业内之所以会流传出华为成功开发芯片堆叠技术方案的谣言,不外乎对华为的期待值太高了。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偏离客观事实,非但不能取得实际进步,还会扰乱节奏,引起不必要的过多关注。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华为不会放弃芯片研发,哪怕市场变幻莫测,自研芯片这条路,华为也会一直走下去,期待华为传来真正的破冰好消息。
同意的请点赞,欢迎转发,留言和分享。
两颗14nm的芯片堆叠在一起还是14nm芯片阵营,何来7nm算法?算力的计算都不对,相同芯片大小7nm芯片的算力要这大于14nm芯片的算力。论功耗:7nm芯片要这低于14nm芯片,手机不耐用,谁会去买个不实用的东西。7nm芯片用的是最先进的Euv光刻机,而14nm芯片用的是DuV光刻机,两者技术路线与设备完全不一样。芯片堆叠制造技术简称:膊膜柔性芯片电路板重叠制造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由散热膊膜层,芯片电路膊膜层,绝缘防护层共同重叠制造组成。什么两块芯片重叠成一块,都是伪科学的投机取巧罢了,没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