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王东丽 语兮
苹果选择中国还有一个原因是苹果的产品对精密制造的要求极高,尤其是模具技术。模具技术的完备程度决定了制造业生产的生态。
4月下旬,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腹地的桐城市,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内,模具生产车间和产品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宝马、大众等车型所需的降噪降震零部件正源源不断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公司董事长李斌商表示:“国际关税波动对我们几乎没有影响。”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复合隔声板、高阻尼隔声板等降噪降震产品的生产。在生产减震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各种各样的模具,自身生产的需求一并可以解决。
现在,中国的生产车间不光“造东西”,还造“造东西的东西”,从“造得快”到“造得精”,从“跟着做”到“引领做”,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制造业生态就是这么“香”。
从模具到工业母机的递进
中国的模具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模具制造和消费的重要市场。中国作为第一大模具制造国,产值占世界模具的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模具行业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 针对多样化的模具需求,记者了解到,当前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模具产业集群地,电子消费类产品如手机、可穿戴设备所需的精密注塑模具,以及新能源汽车用的铝合金压铸模具,正实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汽车零部件模具、家电模具、医疗模具和光学镜片模具等领域,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制造精度方面,我国都已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宁波舜宇模具集团有限公司光学镜片模具全球领先,高精度光学模具加工能力达纳米级。母公司舜宇光学是iPhone、华为手机的供应商。当地政府和人社部门为校企合作研发、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记者查阅各种资料发现,中国模具行业正从“大而全”向“高精尖”转型,中低端市场趋于饱和,但高端领域(如车规级、光学级模具)仍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未来5-10年,行业整合加速,技术领先型企业将主导市场升级。 工业母机尽管还没有达到领先优势,但也在不断发展中。像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企业突破五轴联动、高精度伺服控制等技术,在精密部件领域,电主轴、导轨、刀具等核心部件逐步国产化,机床行业产值超千亿元。一粒沙到一台机的协同
从矿料到特种电磁线,记者在安徽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铜线,电磁线已经处于全球top级,专供某国际汽车制造商,凝聚了精密的工艺和严苛的技术标准。这背后,是一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球资源深度链接的样本。 正崛起为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的安徽,从特种电磁线、减震降噪零件、特种包装、汽车组装,再到后市场服务和维修体系,构建出一条完整、协同、高效的汽车产业链。这是中国制造业生态“全链条+高精度”发展的真实写照。 放眼全球制造强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杀手锏”:德国,以精密制造闻名,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系统几乎是行业教科书级的存在。但你若想在德国把一个产品从设计图纸变成市场商品,还得“跨国组队”。再看美国,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工业软件全球领先,可它的制造地基却早已外移。硅谷画好了蓝图,最后的成品往往在亚洲拼接完成。美国有“头脑”,却缺“肌肉”。日本则是工业细节的极致代表。它能造出世界上最耐用的电容、电机、精密模具,哪怕是一颗螺丝钉都做到极致。但日本制造更多集中在产业链“点”上深耕,整体系统能力受制于市场规模、产能布局,想支撑一条完整链条的超级工程,力有未逮。 反观中国,不仅“会造”,还会“全链造”。从稀土原材料到终端整机,从零部件到系统集成,从设计打样到批量制造,再到全球交付和服务,制造生态几乎可以覆盖全部环节。 你可以在铜陵看到从矿石到精铜的智能闭环工厂,也可以在深圳见到从电路板到整机出货的高效率集成链,在江苏工业互联网平台让一张订单迅速穿梭整个供应链。这种“从一粒沙到一台机”的制造业环境,正是中国制造的底气。耐心资本促成“活久见”
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政策引导的产业基金,实现了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风险投资纷纷投向智能机器人企业,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耐心资本在推动高端制造项目落地,为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注入长期预期。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制造业发展摆在战略高度,围绕投融资环境持续发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总规模1472亿元,聚焦于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要领域。智能工厂、关键设备升级、技术研发项目成为资本重点倾斜对象。大型制造企业开放融资平台,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共享资金和资源,形成“链式融资”生态圈,促进了地方制造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 浙江台州的黄岩区积极推进模具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注塑模具生意红火,2000多家模具生产加工企业为制造业打造了制造“母胎”,15万名模塑技能人才支撑起了产业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生态发展,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基地,不断进化为制造业的生态系统。技术、资本、人才、政策多维耦合,互为支撑,共同构建起中国制造新格局。编辑丨李嘉欣
往
期推荐
中国制造为什么行之一|“技能密度”的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