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古代开始,劳动人民就意识到了我们头顶上这轮太阳的重要性,许多诗人往往把太阳作为光明的意象存在。可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会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头顶上的太阳能够一直存在?它为什么能够一直不断散发出光和热?
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太阳大概拥有四十六亿年的寿命。尽管这个数据未必十分准确,但是相信实际情况与数据差距并不大。那么,科学家并不能前往太阳内部一探究竟,他们到底如何得到这个数据?太阳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太阳是一颗恒星,而这个宇宙之中的所有可见物质几乎都是由恒星构成的,许多物体都是恒星分解之后进行重组得到的。相比于宇宙中大多数恒星来说,我们的太阳显得更加巨大,这也是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发现头顶上没有多少星星的原因之一。
太阳拥有着相当惊人的质量和体积,经过科学家的计算,足足130万个地球加起来才能达到太阳那么大,而30万个地球加起来才能达到太阳的重量,这意味着在太阳面前,地球不过就是一个“小蚂蚁”罢了。
通过数据对比,大家能够轻易发现太阳的密度仿佛并不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要涉及到太阳内部结构。太阳内部主要存在着两种元素,分别是氢元素和氦元素,而这两种元素是整个世界上质量最轻的两种元素,因此太阳本身的密度并不高。
目前来说,人类科技研究的主流方向就是核聚变技术,而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想法,最根本的来源就是太阳。太阳内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化学反应,而这种化学反应非常高级,即核聚变反应。总的来说,两分子氢原子在太阳内部的条件下发生巨变,生成一分子氦原子,同时释放出大量光和热。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目前来说核聚变是人类发现的能量利用率最高的反应,因为其中涉及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许多人会发出质疑,就算燃烧煤炭或是汽油,烧完了也只剩下一点粉末罢了,这其中不是同样涉及质量能量转化吗?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燃烧反应转化的能量非常少,而消失的质量主要通过气体的产生而逸散。煤炭在燃烧以后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如果燃烧不完全则还会生成一氧化碳,这些物质顺着烟囱流向外界消失不见,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我们见到的粉末不过是产物的一部分罢了。
结语:
实际上,太阳内部的氢原子并不是无限供应的,一旦这些氢原子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则会大幅度阻碍太阳的核聚变反应,从而影响到太阳的发光放热。到这个时候,一般认为太阳“命数已尽”,这也是科学家能够计算出太阳寿命的原因。
当然,这个时候的太阳依然能够散发光与热,只是强度与之前相比大幅下降罢了。一段时间后,太阳会慢慢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