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特邀作者:一木
诸葛恪,诸葛亮之侄,诸葛瑾之子。
身上流淌着诸葛家的血液,更有诸葛孔明这样旷世奇才做榜样,毫无疑问,诸葛恪拥有天才的DNA。
诸葛恪从小就被称作“神童”。《江表传》中这样描述少年诸葛恪:“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吴主孙权非常赏识诸葛恪的才华,对其父诸葛瑾说只有贤能的父亲才能生出贤能的儿子,足见,诸葛恪的才名,孙权是十分认可的。
从孙权与诸葛恪几次逗趣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诸葛恪机智过人且辩论敏捷。一次,孙权问六岁的诸葛恪,他父亲和叔叔谁更优秀,诸葛恪毫不迟疑的回答说他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原因时,诸葛恪回道,他父亲知道辅佐明主,而他叔叔不知道。孙权听后哈哈大笑,这马屁拍的孙权舒服至极。
在一次宴会上,孙权命年少的诸葛恪给大家依次倒酒,张昭却怪罪诸葛恪不尊敬老人家,故意不喝酒。孙权见状问诸葛恪如何才能劝张昭把酒喝了。诸葛恪不假思索的说道,姜太公90岁还要上阵杀敌,如今,主公打仗时让老人家坐镇后方,宴饮时让老人家坐在前排,难道这不就是对老人家最大的尊敬?张昭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喝酒。
诸葛恪虽才华横溢,然其相貌平平,与诸葛亮“身长八尺”,诸葛瑾“有容貌思度”,孙策“美姿颜”,周瑜“壮有姿貌”,鲁肃“体貌魁奇”不同,并没有继承诸葛家族的风度翩翩,而是鼻高口大,中等身材,缺少男子汉的气概。
然而,一个人要爬到权利的顶峰,靠的不是样貌,而是才智和能力。
诸葛恪这位官二代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加上吴主孙权认为诸葛恪不同凡响,将来必成吴国栋梁,前途不可限量。诸葛恪20岁的时候,就被封为骑都尉。骑都尉是什么官?曹操大破黄巾军后,被提拔为骑都尉;丁原之前被任命为并州刺史,之后被任命为骑都尉;董卓杀死丁原后将吕布提拔为骑都尉。由此可见,骑都尉的官职并不小,至少相当于太守级别。
后来,孙权为了考察诸葛恪的能力,就在典掌军粮的节度官徐详死后,让诸葛恪代替了徐详。因为掌管军粮“文书繁猥,非其好也”。孙权的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诸葛恪却整天闷闷不乐,认为管粮官是大材小用。
为此,诸葛亮还写信给东吴大都督陆逊,认为诸葛恪性格疏漏,不堪此任。在陆逊和诸葛瑾的联合建议下,孙权罢免了诸葛恪,让其去军中效力。由此可见,三国并非全是打打杀杀,也有温柔亲情,诸葛亮对这个侄子非常上心。
诸葛恪的军事才能和地方治理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毕竟曾经是“天才儿童“,步入军旅的诸葛恪可谓是如鱼得水。在东吴境内,长期以来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山越人。有的山越人支持孙氏政权的统治,有的山越人反对孙氏政权的统治。山越人长期居住于山岭之间,具有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在山岭之间行动灵活。
东吴军队击败山越人很容易,剿灭山越人却极为困难。这些地方武装跟东吴正规军打的不是阵地战,而是游击战,一旦与东吴军队作战失败,立刻四散奔逃,藏身于山岭之间,东吴军队无法将他们集中到一起剿灭,击溃山越也就没有了太大的意义。
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丹阳山越。曹操曾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由此可见,丹阳的确是兵源的最理想的地方。诸葛恪与曹操有着相同的看法,他立即向孙权自荐:丹阳这个地方山势险峻,老百姓果敢刚健,之前虽然也曾在那里征兵,但征召到的差不多都是边远外县的乡民,而腹地之民既不参军,也不纳粮。如果能把这些民众全部征召起来,将会大大壮大当地的军事能力,有鉴于此,希望能让他放到丹阳太守的位子上锻炼锻炼。
孙权对诸葛恪那真是没的说,文武百官都认为诸葛恪这个年轻人,好高骛远,浮躁性险,既无为官丰富经验也无马上治军能力,不足以担任丹阳太守一职,就连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也认为自己的儿子前去不会取得成功。
孙权一看大臣们一致反对,心中有数了,也不再犹豫了,立即拜诸葛恪为丹阳太守,在众人惊讶中让诸葛恪前去历练了。
帝王就是帝王,不按套路出牌。诸葛恪果然也没有让孙权失望,到任后恩威并施,传书四郡,命令各地务必严守边界,将已归顺的的山民也一并设吞聚居。等到稻谷成熟之际,毫不迟疑地率领士兵抢收,所有地里粮食一粒不留。
这么一顿操作,让隐藏在深山中的山民们措手不及,等到手里的粮食吃完了,只得被迫走出深山归顺投降。诸葛恪见自己的一番操作渐渐奏效了,再次下令,对于这些弃恶从善、归顺教化的山民,要进行抚恤安慰,不得随意拘押。
诸葛恪在丹阳太守任上大获成功,解决了吴国一直无法解决的大难题,同时,又募得4万丹阳甲兵。孙权非常高兴,给自己长脸了,证明自己的眼光非常独到。诸葛恪随即被封侯拜将,威北将军,封都乡侯。随着,诸葛恪在军事上的才能显现,屡立战功,在东吴大都督陆逊死后,诸葛恪被任命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
公元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纪尚幼,召集群臣商讨托孤大臣人选,大家一致推荐诸葛恪。于是,孙权下诏招诸葛恪回建业。当时,东吴的时局是老的老,小的小,人才凋零,49岁的诸葛恪也应天时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孙权拜诸葛恪为大将军领太子太傅,拜孙弘为中书令领少傅,除生杀大权之外,一切事务均交予诸葛恪。
诸葛恪辅政前期,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条是“罢视听、息校官。”废除了孙权晚年设立的特务机构;二条是“原逋则,除关税”撤免百姓拖欠官府的赋税。
果然,诸葛恪的名声大噪,受到老百姓的拥戴。“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诸葛恪要想位极人臣,光依靠德政还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杀戮。他首先要杀的就是平常与他关系不和的中书令孙弘。无论是夺权还是自保,孙弘都明白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孙权死后,孙弘利用中书令的职权,秘不发丧,打算伪造诏书,诛杀诸葛恪。可孙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最信任的属下孙俊的热屁股早就坐到了诸葛恪的怀里。诸葛恪不动声色,假意请孙弘前来议事,结果被诸葛恪一剑刺死。孙弘一死,大权自然就落到了诸葛恪的手里。
完成这两项工作,诸葛恪离他的人生巅峰只差一步,那就是军事上的全面胜利。在三国那个年代最不缺少的就是战争的机会。
公园252年,司马师下诏,魏国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攻吴。诸葛恪接到战报后,亲率四万大军星夜驰援东兴。此战,决定胜败的不是人数,而是速度与勇气。
诸葛恪命大将丁奉为先锋,急行军火速赶到东兴东关,丁奉率领3000人决定来一次奇袭,直接捣毁魏军大营。可魏军驻扎堤坝之上,隆冬季节想要奇袭,谈何容易。
然而,丁奉没有被困难吓倒,充分体现了那句“办法总比问题多”的名言警句。丁奉命令3000士兵光着膀子,扔掉所有物品,只拿小刀和盾牌。当这三千光着膀子的吴军冲上堤坝的时候,魏军都傻了,这么冷,这不是疯子吗?
很快,魏军七万将士就意识到,疯了的不是吴军而是魏军。这三千光膀子吴军战斗力爆表,把魏军打的七零八落,纷纷逃上浮桥,准备撤退,谁知,桥塌了。
就这样,东兴之战以三千吴军大破七万魏军而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吴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诸葛恪的权力和威望也达到了人生巅峰。
物极必反。
东兴大捷令诸葛恪无限膨胀自大,更加目中无人,变得越来越骄横和专权。
公元253年,诸葛恪起大兵二十万伐魏,决定在合肥与魏军一决雌雄。打了整整7个月,结果大败,几乎被魏军全歼。从此,诸葛恪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后被孙俊杀死,并灭了诸葛恪三族。
毫无疑问,诸葛恪是非常聪明的人,也是靠着这些聪明得到孙权的赏识,从而一步步走到权利的中央。在孙权死后的权力斗争中,诸葛恪更胜一筹,东兴大捷将他推向了人生的顶峰。
然而,合肥失败后,诸葛恪变得焦急而暴躁,正是他的暴虐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天才成功往往很容易,但无法面对挫折与失败,恰恰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让诸葛恪的逻辑世界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无力扭转,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