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几张照片戳中了不少人的心——保洁阿姨蜷缩在卫生间角落,身边堆着拖把和垃圾桶,手里捧着已经凉透的饭盒。这场景让刚毕业的小王想起大学时总能在教学楼厕所撞见保洁员啃馒头,她鼻子一酸:“以前只觉得尴尬,现在才明白她们根本没得选。”
一、藏在工具间里的“喘息时刻”
走进上海某三甲医院负一层的工具间,59岁的肖兰正蹲在地上吃午饭。两平米的空间里,消毒水味混着饭香,墙上挂着用废泡沫板自制的置物架,一只捡来的塑料蝴蝶装饰在裂缝处。“别看这儿小,关上门就是我的‘VIP休息室’。”她笑着指给记者看,双层保洁车上塞着饭盒、水杯,甚至还有同事送的青菜——这是她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里,唯一能喘口气的地方。
肖兰每天要盯着六个卫生间和两个出入口,从清晨六点半到晚上七点,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上次在休息室刚坐下,对讲机就喊‘3号口有奶茶洒了’,跑慢了要扣钱。”她掏出手机,相册里存着负二层休息室的照片:整齐的桌椅、微波炉、饮水机,可入职两年只去过三次。“不是不想去,是根本走不开啊!”
这样的场景在商场、学校随处可见。大学宿舍保洁员刘红最怕午休时间——学生们吃完外卖,楼道瞬间变成“垃圾战场”。她曾试过去休息室吃饭,结果回来发现三个垃圾桶溢得满地都是,被主管训了半小时。“现在学乖了,端着饭盒蹲在楼梯间,边吃边盯着垃圾桶。”
二、停不下来的十二小时”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43岁的刘红已经骑着电动车往大学宿舍赶。她的“战场”是两栋七层楼、没有电梯的女生宿舍,每天要清空七十多个垃圾桶,刷洗上百个马桶。“最要命的是奶茶杯,”她比划着塑料杯的大小,“剩半杯的谁敢直接扔?一掏一手黏糊糊的。”
记者跟着刘红体验了半天,看着她麻利地分拣垃圾:徒手扒开沾着麻辣烫汤的纸盒,把泡面桶里的残汤倒进泔水桶,再踩着板凳掏最深处的快递袋。不到半小时,橡胶手套就被玻璃碴划破了。“早就不戴了,耽误事儿。”她甩甩手上的水渍,又奔向堵住的下水道——这次是半碗螺蛳粉惹的祸。
这样的工作强度让刘红的膝盖落下病根。去年冬天在结冰的楼梯上摔成骨裂,她只歇了三天就瘸着腿回来上班。“请假要扣钱,女儿的补习班费不能断啊。”说着,她掀起裤脚,露出至今还发紫的伤疤。
三、那些“值200块”的尊重”
在华东政法大学女生宿舍,莫阿姨的皱纹里都带着笑。自从学校在6号楼设了保洁休息室,她终于不用躲在工具间啃冷馒头了。“现在热饭有微波炉,天热能喝冰水,孩子们还常送水果来。”她宝贝似的摸着冰箱门上学生贴的便签条,上面画着笑脸和“辛苦啦”。
这种温暖并非个例。大四学生张滕发现保洁员在连廊打盹后,联合同学给校长信箱写了七封信。“开始石沉大海,后来我们把保洁阿姨的工作视频做成PPT,在食堂循环播放。”三个月后,当看到崭新的休息室挂牌时,几个姑娘抱着阿姨哭成一团。
但更多时候,善意来得猝不及防。刘红记得那个寒流突袭的午后,她正缩在车棚啃包子,几个女生硬把她拉进开着暖气的自习室。“阿姨您坐这儿吃,我们帮您盯垃圾站。”那天她吃到了入职以来最热乎的午饭,配菜是孩子们偷偷塞进饭盒的鸡腿。
四、改变正在裂缝中“发芽”
长沙女孩小烊没想到,自己在商场厕所拍的视频能掀起轩然大波。那天看到保洁员贴着墙根吃饭,而三米外的VIP休息室空无一人,她气得手直抖。“主管说坐下休息要扣钱,这是什么道理?”视频发上网后,上万条评论涌进来,有骂商场黑心的,也有说“保洁就该勤快点”的。
这场舆论战打了整整28天。小烊带着网友整理的《商场保洁权益手册》七次上门,终于在消防通道角落里找到所谓的“休息室”——两张破板凳,墙上贴着“每次休息不得超过10分钟”的告示。“他们说这符合劳动法。”小烊把视频怼到负责人面前,“那您在这儿吃顿午饭试试?”
这样的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法律专家徐旭东说得实在:“保洁多是外包工,合同里没写休息室,打官司都难。”但他也提到转机:上海已有商场把保洁休息时长纳入KPI考核,北京某医院给工具间装了折叠椅。“只要越来越多人较真,改变总会来的。”
【后记】
夜幕降临时,刘红换上亮片舞裙,在广场上跳得像个二十岁的姑娘。她说这是每天最幸福的时刻:“音乐一响,什么垃圾桶、消毒水都忘了。”转身看见记者在拍视频,她慌忙摆手:“别让我闺女看见,她总说我这么拼会累垮。”
这话让人心头一颤。当我们享受着光洁的地板、清新的卫生间时,或许该想想那些躲在工具间吃饭的身影。下次遇见保洁阿姨在楼梯间小憩,不妨轻声走过;若是方便,递瓶水、道声辛苦。这点滴温暖,可能就是支撑她们熬过十二小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