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十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终藏之气,至此而极;此时节,昼至短,夜至长,炊烟起,游子归;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今日冬至~
冬至|杂谈
冬至,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最古老的节气,也曾经是最隆重的节日,毕竟“冬至大如年”可不是夸大,而是实至名归。
对于冬至节的规格,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各个地区,说法各有不同,随着时间流转也各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往往是南方热闹,北方冷清;南方多祭祖,北方吃饺子。
以唐宋时期为例,朝廷的公共假期多与节气相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放假一天,夏至放假三天。而冬至的节日氛围最浓厚,放假七天(过年也是七天),也算是一个“黄金周”了,属于重大节日。
直到明清时期冬至逐渐沦为普通节日,北方民间甚至已经不再把冬至当做一个节日,冬至的时候吃碗饺子,算是冬至习俗唯一的存在感。
但在南方很多地区,人们还几乎像欢度除夕一样,欢度冬至夜,依然保持着“冬至大如年”的规格。
冬至过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但气温将比平时更低。一个“至”字有三层含义:
一是阴极之至,阴气最盛的时候;二是阳气始至,阳气萌生的时候;三是日行南至,阳光直射点最南的时候。
于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划分这独特的节气,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蚯蚓,阴曲阳生之物。阳气未动之时,屈首下向;在阳气已动之时,回首上向。而冬至初候之时,阴气仍很强盛,于是土里的蚯蚓蜷曲纠结,像打结的绳子一般。
这是指在冬至时节的最后五天,地表寒气虽然还是很重,但家中深井却开始有气冒出来了。意味着阳气开始回升,大地即将复苏,就连山中的泉水也因阳气回升而开始流动了。
冬至时节,也正值年关将近。正所谓“年终有归宿”,古时每到冬至,漂泊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家过冬节。父母在,不远游,是当时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至今日,有多少人背井离乡甚至漂泊多年,难得回来一次,往事已在时光里有些褪色,在朦胧的炊烟中,化为满面风霜的乡音客,小儿终究不识得。
待到入门来,煮汤圆,下饺子,温酒把盏,和家人相顾无言,沉默片刻,闲话家常,醉梦长欢,是喜悦,是感伤…...亦或是为纪念我们走过的这一年,谁又说的清楚呢?
有诗云: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白居易的诗,可见无论才情如何潇洒,尘世之人待到寂寞之时想念都是那个属于自己的家。
冬至又叫入九,因为从这天开始,人们就要数九了。毕竟在古时,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日子,需要一天天数着过,等待着春暖花开。
但这段最能打磨人心性的季节也正是农耕社会人们最为长而闲的时光。随着时光流转人们维持了生活的无虞后,在寂寞的自处中,学会了品位岁月,于是画九、数九,便成了冬日里情趣盎然的调味品。
至今还记得好像刚开始从爷爷那里听到的九九歌,朗朗上口倒是让人记忆深刻: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诗意
冬至|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