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快见顶了?被误读的巴菲特指数

商业小车 2024-11-30 06:25:51

A股高了吗?

最近,市场上出现有一种观点被大家热烈讨论,说A股到4000点很高,6000点就太高了。

说如果按照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来算,上证到4000点,总市值占GDP比重会超过120%,就有泡沫了。

这种观点有没有问题呢?

首先,股票市值占GDP比重的这个观察指标,来自巴菲特,被称为“巴菲特指数”。

巴菲特指数,是用国内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简单比率,来衡量整个市场的估值。

如果比值过高,意味着市场的泡沫风险越大。

一般而言,若“巴菲特指标”小于50%,代表股市被严重低估;

位于75%至90%代表估值较为合理;

超过115%则是被严重高估。

巴菲特指数确实被验证过有效,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巴菲特指标都大幅超过100%。

2021年,巴菲特指数一度超过200%,来到泡沫区间,后面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下跌19%和33%。

放到咱们A股,2007年大牛市A股超过6100点,高峰期最高总市值是35.54万亿元,而2006年GDP为21.94万亿,总市值与GDP的比重为161.99%,看着确实是高估了。

不过,放到当下来计算,上到4000点就会有泡沫的说法,有点片面。

在美国,巴菲特指数是以威尔逊5000(涵盖总部设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为基础,计算出美股总市值。

上证指数代表不了A股的股票市值,除了上交所,我们还有深交所,北交所,应该由上证指数+深证指数+北证,或者中证全指来代替。

截至11号收盘,A股市值大概是98万亿。

据Wind数据,2023年国内GDP约为126万亿,2024年前三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长4%,但我们按保守一点的话,还是以2023年国内GDP来算。

那么,股票市值约占GDP比例=98万亿/126万亿=78%。

如果未来A股市值能提高到GDP的100%,总市值整体还有29%的上涨空间,按上证指数11号收盘3370点来算的话,对应点位可能在4347点左右。

考虑到咱们这里只保守用了2023年的数值,GDP已有额外增长,A股的上涨空间可能会更大。

如果按照巴菲特指数计算,美国为285%,德国为255%,走出大牛市的印度高达394%。

(来源:申万宏源)

这么来看,岂不是美股现在也是被高估了?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细节,巴菲特指数提出是在2001年,分母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GNP的数据相对不好获取,且和GDP数据差异不大,很多时候用GDP数据代替GNP数据,比如我们上面算A股数据的时候,就是用GDP数据代替GNP数据。

虽然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还是有区别的。

GNP是属籍原则,举个例子,只要是中国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境外的所有产出,都算是中国的GNP;

GDP是属地原则,在中国境内生产的,才算中国的GDP。

单单将美国市场的市值和美国GDP比较,并没有考虑到海外市场的收入,但咱们都知道,美国公司在海外的利润占比越来越大。

比如这一轮的牛市,大部分涨幅都是七巨头拉起来的,作为大型跨国公司,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国际市场。

2024年第三季度,苹果有超过60%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微软只有50%左右的收入来自本土市场。

另外,这一轮AI热潮,以新技术支撑,这些公司可能没有传统GDP计算意义上的投资和产出,但同样能为公司产生利润,支撑股价。

公司利润在上涨,市值在提升,但并没有反映在美国的GDP中,所以美股的巴菲特指标一直看着就很高。

同样,我们也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巴菲特指数的影响。

20多年前,美股基本上没什么海外上市的公司,如今海外公司在美股总市值占比超过20%。

咱们A股也是,截至2023年,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超过1800家,占到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1/3,阿里、腾讯这样的大企业都没有在A股上市。

所以,在计算巴菲特指数时不能生搬硬套。

真要严谨计算,计算股市总市值时,应该加入本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公司的市值,还需要除开海外公司在本国股市上市的市值,还得考虑到海外利润没有显示在GDP中的情况。

而对于美股的担心,就如咱们之前所说,如果大家只是投了纳指的话,确实要注意风险,但如果是买的标普500,并且是长期投资,全球配置的框架下去做,其实不必担心。

多次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投资上,没有单一指标是完美的,能准确指向市场走势,如果咱们有自己的策略,对于市场波动风险也制定好了应对之策,那么就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小作文带偏。

0 阅读:0

商业小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