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授予军衔,而在这场盛大的授衔仪式前,周恩来总理与一位开国中将的对话成为了历史中的经典瞬间。这位将领便是徐立清,他在这次授衔过程中主动请求降衔,从上将降为中将。周总理对他说:“只扛两颗星,委屈你了!”

1955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多年艰苦的建设,尤其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华儿女为了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5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首次的军衔授予仪式。这不仅是新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对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历史性贡献的最高敬意。这场授衔大典,标志着中国军队从战斗到正规化、现代化的一大进步。
军衔,作为军人的等级标志,是军人的荣耀,在那时,军衔不仅关乎个人地位和待遇,更承载着重大的象征意义,它是革命历史的标志,是一个时代奋斗与奉献的缩影。

1955年,中国首次对军人进行军衔评定。在这一过程中,担任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协助时任部长的罗荣桓主导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宋任穷曾在回忆中说:“几十年南征北战,最难干的却是这两项任务。”
这并非夸张,他所说的“这两项任务”,就是评定军衔和勋章。军衔背后的权力与责任,让不少曾经战功赫赫的将领在面对自己肩膀上该扛几颗星时,颇为纠结——这其中有豪情,也有忍耐。
在评定过程中,许多将领都对自己的军衔问题产生了争议。有人为了争取更多的星星而竭力争取,有人为了摆资格、列战功甚至动了情绪,甚至哭鼻子。面对这一局面,毛主席曾风趣地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军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曾经在战场上拼命厮杀、毫不畏惧死亡的军人,在军衔授予的时刻,却因名利而产生了多少波动。其实,军衔,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光,而是对自己过往的所有牺牲和奋斗的最终评价。
而就在这场授衔仪式前,徐立清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选择——他主动要求降衔,从上将降为中将。这一行为,成为了当时评衔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将领们的“谦逊之举”徐立清的降衔请求,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为什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反而主动请求放弃更高的军衔?这背后的故事,源自于徐立清长期以来在革命中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军衔这一外在符号的淡泊。
作为一名长期在革命中拼杀的将领,徐立清不仅在战斗中屡立战功,他的高风亮节和谦逊态度也让他在当时的军队中备受尊敬。
他曾向领导表达:“授予中将,我已经非常荣耀了!”他并非因为缺乏荣誉的欲望,而是出于对党和军队制度的尊重,认为军衔不能仅仅成为个人荣誉的象征,而应更多地体现对全体战士的公平评价。

徐立清的降衔请求,使得许多人开始思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衔的分配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真正反映了一个革命者的贡献,还是仅仅是用“星星”来衡量功勋?
然而,徐立清并不是唯一一个放下荣光的将领。在1955年的授衔过程中,有许多如他一样谦逊的将领。他们看待军衔的态度,深刻影响了整个军队的风气。例如,罗荣桓、徐向前和叶剑英等元帅,也都曾表达过降衔的愿望。
罗荣桓元帅得知自己被提名为元帅后,立刻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信,表达自己“参战较晚,贡献不大”,希望自己不被授予如此高的军衔。

他认为,其他几位元帅比自己更为值得这个荣誉,甚至提出自己应该在历史的评定中处于较低的位置。
徐向前元帅也有类似的想法。身为黄埔一期毕业生,他的性格内敛、不爱言辞,但其战功显赫。他多次冒死行军,带领部队突破敌人重重包围。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不必成为元帅,他的心态是:“既然革命已经胜利,元帅与否无所谓。”
同样,叶剑英作为总参谋长,对自己在战斗中的角色也深有体会,他觉得当时自己更多是身居后方指挥,因此请求“只要大将军衔”。叶剑英在多次公开谈话中说:前线将士才应得到更高的荣誉。

这些领导人之所以提出降衔,恰恰体现了他们对于革命历史的深刻认知。每一位在革命中拼搏过的将领,都明白荣誉不是单纯的名号,而是责任与使命的象征。
这个时代的军人,面对军衔时的谦逊与让步,展现了与现代社会“争名夺利”大相径庭的另一种风骨。
为党、为人民,淡看荣光很多人对于军衔的看法,并非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名衔高低,他更关心的是军人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他在得知许光达等人主动请求降衔时,不仅没有批评,反而在会议上说道:“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
毛泽东的这番话,深刻体现了他对名利的看淡和对革命精神的高度推崇。对他而言,军衔不过是一个外在的象征,真正能衡量一个军人的,是他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军衔的高低,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伟大,真正伟大的将领,是那些始终为国家利益、为人民幸福奋斗的革命者。
周恩来总理在得知这些将领的降衔请求后,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握住徐海东的手时曾说道:“海东同志,你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累病的嘛,你为党的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我认为,授你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
周总理对徐海东的感慨,正是对所有降衔将领精神的认可。

对于许光达等人的要求降衔行为,毛泽东也曾说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后来也同意了了他们的请求,这不仅仅是对许光达个人的肯定,更是认可了他们对所有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战友的敬意。在毛泽东看来,许光达的谦让和反思,更能体现出一个革命军人的高风亮节。
这些降衔请求背后的动机,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军衔只是外在的标签,真正的功勋在于那些鲜血与牺牲,而这种精神也为中国革命军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抉择关头见初心系列之十:将帅让衔,初心皎皎.北京日报.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