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5年京剧《定军山》的华彩初鸣,到今日电影技术赋能京剧艺术,京剧与电影的融合始终见证着中华文化的守正与发展、传承与创新。 2025年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4月21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京剧电影工程”影片展映暨《满江红》《红鬃烈马》首映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

北影节十年呈现“京剧电影工程” 今年展映影为历年最多
“京剧电影工程”是一项国家级工程、历史性工程、德艺双馨工程、抢救性工程。北京国际电影节已连续十年持续呈现“京剧电影工程”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的重要展映活动,今年展映的影片为历年来最多,包括《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大闹天宫》《九江口》等21部京剧电影,彰显了该工程对宣传民族文化与发展京剧艺术的重要价值和影响。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还特别设置了北京展映“嘉年华——京剧电影工程电影”单元,在大观楼电影院——中国电影的诞生地进行“京剧电影工程”十部京剧电影的展映活动。电影节后,大观楼电影院和首都电影院将共同开展“京剧电影工程”21部影片长期定点放映工作。
京剧电影将在全国长线放映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任月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中影将集合自身宣传和发行力量,于4月底开始,率领全国119家控股影院发起全国范围内京剧电影长线放映活动,方便更多群众看京剧电影。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黄晓伟也分享了好消息,表示中国电影博物馆正在筹备“京剧电影工程”展览的数字化转制工作,进一步探索传承传播京剧艺术的新载体、新路径。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从“京剧电影工程”出发,京剧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电影艺术的互联共创,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京剧艺术。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指出,“从2011年‘京剧电影工程’启动,剧场到影院、线下到云端,‘生旦净丑’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唱念做打’转化为跨越代际的表达。”中国台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动情回忆了自己参加京剧电影拍摄的经历:“时代的进步,影视工业不断创新,我们这一代京剧演员有幸在大银幕上留下艺术风貌。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拍电影必须去芜存菁,更精致地呈现京剧四功五法的表演特点。”

京剧电影主演分享拍摄感受
在京剧电影《满江红》《红鬃烈马》的首映礼上,众艺术家登台,围绕影片的主旨思想和拍摄幕后,与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于魁智和李胜素作为《满江红》主演表示:“舞台艺术要放大表演,电影则要更自然、更接近生活地表达,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对我们以后的京剧表演也非常有帮助。”

《红鬃烈马》主演杜镇杰表示能参与“京剧电影工程”的拍摄,深感荣幸,“我在拍电影的时候,一直要求自己一定要倾尽所学,把京剧艺术的魅力表现出来。”主演张慧芳也分享道:“电影记录的京剧程式化表演、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是戏曲独有的表现方式,也是我们京剧演员需要传承的。”主演倪茂才认为:“在AI时代,将京剧艺术以数字化形式保留,这是我们作为京剧人的一种骄傲,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主演侯丹梅感谢幕后工作人员,“他们为京剧电影做了大量工作,每一个老师都特别严谨,对我的表演也从头到尾一点点抠细节,所以我特别幸运。”主演赵葆秀也表示:“京剧电影《红鬃烈马》涉及许多京剧流派,这是一种宝贵的传承,‘京剧电影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两部影片均获得观众热烈反响,有年轻观众表示:“京剧与电影的结合,让我们青年一代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京剧艺术,了解京剧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电影镜头语言实现了跨时代共鸣,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京剧艺术通过光影讲述传统故事的非凡魅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