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童被虐致死案开庭!生母当庭晕倒,检方指控两宗罪

农村小二感想分享 2025-04-17 20:51:51
一、庭审直击:生母崩溃与司法重拳

2025 年 4 月 17 日,上海春日的阳光穿透法院玻璃,却照不进这场牵动全国的庭审现场。3 岁男童黄梓澈的生母马女士在听到检方陈述 “钝性外力致颅脑损伤死亡” 时,突然瘫倒在旁听席。医护人员紧急施救的画面,通过直播镜头刺痛了千万网友的心。

图源:极目新闻

这场持续近 6 小时的庭审,揭开了一段令人窒息的真相:

致命暴力:生父女友赵某多次将男童带至偏僻桥洞,双手提摔致其头部撞击地面,监控画面显示 “血花在水泥地上绽放”。

长期虐待:邻居证言称,男童曾在 40℃高温下穿着长袖长裤罚站,身上伤痕被刻意遮盖。

监护失职:生父黄某以 “工作忙” 为由,对同居女友的暴行视而不见,甚至切断生母的探视权。

检方当庭出示的尸检报告显示,男童全身 17 处新旧伤痕,肋骨骨折愈合痕迹多达 5 处 —— 这意味着虐待持续时间远超 7 个月。面对 “虐待罪” 与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的双重指控,赵某始终低头沉默,仅在庭审结束时用极小的声音说:“我没想杀他。”

二、家庭暗角:谎言与冷漠交织的死亡链条1. 监护权争夺的黑色幽默

2024 年 1 月,黄某以 “奶奶病危想见孙子” 为由,从生母马女士处骗走孩子。这个谎言背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 “抚养权战争”—— 黄某要求马女士签署调解协议,否则拒绝归还孩子。7 个月后,当马女士见到儿子时,他已瘦成 “皮包骨”,全身淤青密布,腿部赫然留着赵某的齿痕。

2. 生父的 “隐身术”

黄某在庭审中反复强调 “不知情”,但证据链却指向他的纵容:

2024 年 6 月,黄某拍摄的一段视频中,男童面部有明显瘀青,他却未采取任何措施。

赵某曾当面向马女士挑衅:“我就打你孩子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黄某对此充耳不闻。

案发后,黄某拒绝支付孩子火化费用,警方不得不强制划扣其账户。

3. 社会救助的 “慢半拍”

医院在男童送医时已怀疑虐待,但受限于 “家务事” 观念,未能第一时间报警。直到医生发现颅内出血与 “洗澡摔伤” 不符,才果断启动强制报告程序。这暴露出基层儿童保护机制的滞后性 —— 数据显示,我国 70% 的虐童案发生在离异重组家庭,而 “家丑不外扬” 的观念常使悲剧隐匿。

三、法律天平:从 “虐童入刑” 到 “死刑争议”1. 罪名叠加的司法突破

检方同时指控 “虐待罪”(最高 7 年)与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最高死刑),这在司法实践中较为罕见。律师分析,若两罪成立,赵某可能面临 “数罪并罚”,量刑或将突破常规。参考 2021 年辽宁 6 岁女童被生母男友虐待致死案,两名被告均以故意伤害罪被判死刑,本案或成同类案件标杆。

2. 生父的 “共同犯罪” 争议

黄某的责任认定成为焦点。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即便离婚仍需履行监护职责。其放任赵某施暴的行为,可能构成 “虐待共犯” 或 “遗弃罪”。网友呼吁:“若生父不追责,法律如何震慑下一个‘隐身监护人’?”

3. 死刑诉求的伦理困境

马女士在庭审中反复强调 “不要赔偿,只要凶手偿命”,这一诉求引发社会撕裂。支持者认为 “恶魔必须付出代价”,反对者则担忧 “死刑能否真正遏制虐童”。法律专家指出,死刑适用需严格证据链支撑,本案中赵某的主观恶意程度将成为关键。

四、制度之思:如何让 “黄梓澈们” 不再哭泣?

这场悲剧撕开了儿童保护的多重漏洞:

监护权审查不严:黄某仅凭 “奶奶病危” 的口头承诺,便轻易获得孩子抚养权,暴露出离异家庭监护权转移的监管空白。

强制报告执行乏力:医生、教师等 “强制报告人” 在发现异常时仍存顾虑,需通过立法明确免责条款。

心理干预缺位:受虐儿童的心理康复资源分散,多数家庭难以负担长期治疗费用。

庭审结束时,马女士在法院门口抱着儿子的奥特曼书包失声痛哭:“他生前最爱这个,我想烧给他……” 这个细节让无数网友泪崩。案件虽未宣判,但它已成为一面镜子 —— 照见人性之恶,也照见制度之殇。正如儿童保护组织在庭审外打出的标语:“每个孩子都该被温柔以待,这不是奢求,是底线。”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5-04-18 12:05

    这样的人渣还不判死刑留着干嘛!

农村小二感想分享

简介:新闻爱好者,农村小二日常感想分享,感谢各位看官。